「自我決定理論」1:孩子不聽話?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孩子不聽話?原來是「內在需求」沒被滿足!🤷‍♀️🤔

第一篇:孩子不聽話?原來是「內在需求」沒被滿足!🤯

各位爸媽們,你是不是常常覺得孩子像個謎?明明講了千百遍,他還是不聽話?動不動就鬧脾氣、不配合?別急著貼標籤!今天,我們要揭開孩子行為背後的「秘密」,認識Deci & Ryan的「自我決定理論」(SDT),你會發現,孩子不聽話,很可能只是因為他的「內在需求」沒被滿足!

👶 SDT是什麼?解鎖孩子行為的「說明書」!

Deci & Ryan這兩位心理學大師,提出了一個超級實用的理論——「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它告訴我們,人類天生有三種基本的心理需求,如果這些需求被滿足,我們就會感到快樂、有動力,表現出積極的行為;反之,如果長期不被滿足,就可能出現各種問題行為。

而孩子們,更是這些需求的「忠實追隨者」!

✨ 三大內在需求:孩子心裡的「渴望清單」!

  1. 自主(Autonomy):孩子想自己做主,不喜歡被控制!
    • 適用年齡: 從1歲半開始萌芽,貫穿整個成長期。
    • 表現: 2歲的寶寶會說「不要!😤」、3歲的孩子堅持自己穿鞋、小學生想自己決定課外活動。他們渴望感覺自己的行為是出於自願,而不是被強迫。
    • 未滿足時: 孩子可能反抗、說謊、或表現出被動攻擊行為。
  2. 能力(Competence):孩子想感覺自己能做到,渴望成功!
    • 適用年齡: 從嬰兒時期探索世界開始,持續發展。
    • 表現: 嬰兒努力翻身、學步兒嘗試自己吃飯、學齡前兒童喜歡幫忙做家事、小學生努力學習新技能。他們渴望感受到自己是有效能的、有能力的。
    • 未滿足時: 孩子可能退縮、缺乏自信、害怕嘗試、或表現出破壞性行為以尋求關注。
  3. 歸屬(Relatedness):孩子想被愛、被連結、被接納!
    • 適用年齡: 從出生那一刻起,終身都需要。
    • 表現: 寶寶依戀父母、學齡前兒童喜歡和朋友玩、小學生渴望被老師和同學認可。他們渴望感受到自己是重要且被愛的,與他人有深厚的連結。
    • 未滿足時: 孩子可能孤僻、焦慮、尋求負面關注、或出現分離焦慮。

💔 當需求沒被滿足:孩子為何「鬧脾氣」?

當孩子這些內在需求長期不被滿足時,他們的行為就可能「走樣」!

  • 亂發脾氣、哭鬧不休: 可能是因為自主權被剝奪,感到不被尊重。
  • 不願學習、逃避挑戰: 可能是因為能力感長期受挫,害怕失敗。
  • 孤僻、退縮、尋求負面關注: 可能是因為缺乏歸屬感,感到不被愛或不被理解。

[醫學根據] 兒童發展心理學研究指出,早期滿足這些基本心理需求,對於孩子大腦的情緒調節能力社會認知發展壓力應對機制至關重要。長期需求未被滿足,可能影響大腦前額葉皮層的發展,進而影響其執行功能(如規劃、解決問題)和情緒控制。

💡 小結:育兒不只是管教,更是滿足孩子內在需求的藝術!

理解SDT的三大需求,就像拿到了一本解讀孩子行為的「說明書」。下次當孩子出現讓你頭疼的行為時,不妨停下來思考:是不是他的自主、能力或歸屬需求沒有被滿足呢?

育兒,從來不是單純的「管教」或「訓練」,而是一場深刻的「關係」與「需求」的藝術。當我們學會滿足孩子內在的渴望,你會發現,他們會變得更快樂、更有動力,而你的育兒之路也會輕鬆許多!

下一篇,我們就來聊聊,如何告別「控制狂」,讓孩子自己做主,爸媽反而更輕鬆!敬請期待!✨

#自我決定理論 #SDT #內在動機 #孩子行為 #育兒心理學 #兒童發展 #自主性 #能力感 #歸屬感 #育兒挑戰 #情緒調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ummerM的沙龍
5會員
108內容數
用無數夜晚,拼湊瑣碎時間 累積很多AI育兒文章,並整理成筆記 看不懂艱深用詞,一次次與AI對話、詢問 才做成比較完整的系列跟大家分享 歡迎一起討論這些文章主題 目前使用多款AI交叉討論、協作
SummerM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7/25
從「玻璃心」到「小超人」!培養孩子的能力感!🚀🏅 第三篇:從「玻璃心」到「小超人」!培養孩子的能力感!💪 各位爸媽們,上回我們學會了給予孩子「自主」的空間,讓他們學會自己做主。今天,我們要來培養孩子另一項超級重要的內在需求——「能力感」!當孩子感覺自己「能做到」、「有能力」,他們就能從「玻
2025/07/25
從「玻璃心」到「小超人」!培養孩子的能力感!🚀🏅 第三篇:從「玻璃心」到「小超人」!培養孩子的能力感!💪 各位爸媽們,上回我們學會了給予孩子「自主」的空間,讓他們學會自己做主。今天,我們要來培養孩子另一項超級重要的內在需求——「能力感」!當孩子感覺自己「能做到」、「有能力」,他們就能從「玻
2025/07/24
告別「控制狂」!讓孩子自己做主,爸媽更輕鬆!✌️✨ 第二篇:告別「控制狂」!讓孩子自己做主,爸媽更輕鬆!🥳 各位爸媽們,上回我們認識了孩子的三大內在需求,其中最常被我們「不小心」剝奪的,可能就是「自主」了!今天,我們就來深入探討如何告別「控制狂」模式,給予孩子適度的選擇權和空間,你會發現,孩子
2025/07/24
告別「控制狂」!讓孩子自己做主,爸媽更輕鬆!✌️✨ 第二篇:告別「控制狂」!讓孩子自己做主,爸媽更輕鬆!🥳 各位爸媽們,上回我們認識了孩子的三大內在需求,其中最常被我們「不小心」剝奪的,可能就是「自主」了!今天,我們就來深入探討如何告別「控制狂」模式,給予孩子適度的選擇權和空間,你會發現,孩子
2025/07/22
告別育兒內耗:重拾「自我」!💖 第五篇:重拾「自我」:找回育兒前的你!🌈 各位爸媽們,恭喜你堅持到《告別育兒內耗》系列的最後一篇!我們一路從認識內耗、劃清界線、放手信任,到尋找盟友,現在,是時候回到最重要的一點:重拾「自我」! 育兒不是你的全部,找回育兒前的你,才能真正享受育兒的幸福,成為更
2025/07/22
告別育兒內耗:重拾「自我」!💖 第五篇:重拾「自我」:找回育兒前的你!🌈 各位爸媽們,恭喜你堅持到《告別育兒內耗》系列的最後一篇!我們一路從認識內耗、劃清界線、放手信任,到尋找盟友,現在,是時候回到最重要的一點:重拾「自我」! 育兒不是你的全部,找回育兒前的你,才能真正享受育兒的幸福,成為更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遲遲不開口說話,可能是因為口腔肌肉張力、認知理解能力、社會學習能力及內在動機等方面的問題。本文從增進孩子的動作控制能力、提高對事物的理解、模仿、簡化字詞等方面提出具體建議。
Thumbnail
孩子遲遲不開口說話,可能是因為口腔肌肉張力、認知理解能力、社會學習能力及內在動機等方面的問題。本文從增進孩子的動作控制能力、提高對事物的理解、模仿、簡化字詞等方面提出具體建議。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孩子如何在日常中理解和選擇的重要性。透過一個家長如何引導孩子進行自主選擇的小故事,讓孩子從「糾正」到「選擇」,從中感受到自由和責任。文章探討了孩子內在需求和外在影響之間的平衡,以及如何透過良性溝通和引導讓孩子培養自律思考能力。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孩子如何在日常中理解和選擇的重要性。透過一個家長如何引導孩子進行自主選擇的小故事,讓孩子從「糾正」到「選擇」,從中感受到自由和責任。文章探討了孩子內在需求和外在影響之間的平衡,以及如何透過良性溝通和引導讓孩子培養自律思考能力。
Thumbnail
「孩子心裡想的事情,會說出口的部分連1%都不到」 父母跟老師要隨時觀察孩子, 才能在第一時間察覺孩子的異狀。
Thumbnail
「孩子心裡想的事情,會說出口的部分連1%都不到」 父母跟老師要隨時觀察孩子, 才能在第一時間察覺孩子的異狀。
Thumbnail
讓孩子為自己負責,父母提供無條件的愛與支持。父母應該引導而非控制,常徵詢孩子的意見,讓他們參與決策。父母只管陳述事實,決定讓孩子自己下,信任孩子能發揮自己的能力,讓孩子活出自己的人生。
Thumbnail
讓孩子為自己負責,父母提供無條件的愛與支持。父母應該引導而非控制,常徵詢孩子的意見,讓他們參與決策。父母只管陳述事實,決定讓孩子自己下,信任孩子能發揮自己的能力,讓孩子活出自己的人生。
Thumbnail
多數的家長表示在「情緒自我調節」練習中,發現自己不了解自己深層的需求是什麼? 這教養上會有個阻礙,當家長不了解自己的內在需求,也就很難看懂孩子行為情緒下可能的內在需求?因此,就不容易找出對應孩子內在需求的方法。
Thumbnail
多數的家長表示在「情緒自我調節」練習中,發現自己不了解自己深層的需求是什麼? 這教養上會有個阻礙,當家長不了解自己的內在需求,也就很難看懂孩子行為情緒下可能的內在需求?因此,就不容易找出對應孩子內在需求的方法。
Thumbnail
你可能會想,我這麼愛孩子,為何孩子不聽我的話? 很多父母都會抱怨孩子「講不聽」,後來我理解了,這一切都是小孩都在學習、成長的過程,轉念之後,改用遊戲、好玩的方式來陪伴孩子、用尊重的態度和孩子溝通。
Thumbnail
你可能會想,我這麼愛孩子,為何孩子不聽我的話? 很多父母都會抱怨孩子「講不聽」,後來我理解了,這一切都是小孩都在學習、成長的過程,轉念之後,改用遊戲、好玩的方式來陪伴孩子、用尊重的態度和孩子溝通。
Thumbnail
孩子未能將活動依照大人想要的方式完成很可能是大腦執行功能發育未完全所致。執行功能被形容為大腦中的交通警察,負責調節專注力、決定事情優先順序和彈性思維。與其指責,不如先暫停,觀察及理解孩子的困難,給予適量的協助及支持。
Thumbnail
孩子未能將活動依照大人想要的方式完成很可能是大腦執行功能發育未完全所致。執行功能被形容為大腦中的交通警察,負責調節專注力、決定事情優先順序和彈性思維。與其指責,不如先暫停,觀察及理解孩子的困難,給予適量的協助及支持。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