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原來是「內在需求」沒被滿足!🤷♀️🤔
第一篇:孩子不聽話?原來是「內在需求」沒被滿足!🤯
各位爸媽們,你是不是常常覺得孩子像個謎?明明講了千百遍,他還是不聽話?動不動就鬧脾氣、不配合?別急著貼標籤!今天,我們要揭開孩子行為背後的「秘密」,認識Deci & Ryan的「自我決定理論」(SDT),你會發現,孩子不聽話,很可能只是因為他的「內在需求」沒被滿足!
👶 SDT是什麼?解鎖孩子行為的「說明書」!
Deci & Ryan這兩位心理學大師,提出了一個超級實用的理論——「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它告訴我們,人類天生有三種基本的心理需求,如果這些需求被滿足,我們就會感到快樂、有動力,表現出積極的行為;反之,如果長期不被滿足,就可能出現各種問題行為。
而孩子們,更是這些需求的「忠實追隨者」!✨ 三大內在需求:孩子心裡的「渴望清單」!
- 自主(Autonomy):孩子想自己做主,不喜歡被控制!
- 適用年齡: 從1歲半開始萌芽,貫穿整個成長期。
- 表現: 2歲的寶寶會說「不要!😤」、3歲的孩子堅持自己穿鞋、小學生想自己決定課外活動。他們渴望感覺自己的行為是出於自願,而不是被強迫。
- 未滿足時: 孩子可能反抗、說謊、或表現出被動攻擊行為。
- 能力(Competence):孩子想感覺自己能做到,渴望成功!
- 適用年齡: 從嬰兒時期探索世界開始,持續發展。
- 表現: 嬰兒努力翻身、學步兒嘗試自己吃飯、學齡前兒童喜歡幫忙做家事、小學生努力學習新技能。他們渴望感受到自己是有效能的、有能力的。
- 未滿足時: 孩子可能退縮、缺乏自信、害怕嘗試、或表現出破壞性行為以尋求關注。
- 歸屬(Relatedness):孩子想被愛、被連結、被接納!
- 適用年齡: 從出生那一刻起,終身都需要。
- 表現: 寶寶依戀父母、學齡前兒童喜歡和朋友玩、小學生渴望被老師和同學認可。他們渴望感受到自己是重要且被愛的,與他人有深厚的連結。
- 未滿足時: 孩子可能孤僻、焦慮、尋求負面關注、或出現分離焦慮。
💔 當需求沒被滿足:孩子為何「鬧脾氣」?
當孩子這些內在需求長期不被滿足時,他們的行為就可能「走樣」!
- 亂發脾氣、哭鬧不休: 可能是因為自主權被剝奪,感到不被尊重。
- 不願學習、逃避挑戰: 可能是因為能力感長期受挫,害怕失敗。
- 孤僻、退縮、尋求負面關注: 可能是因為缺乏歸屬感,感到不被愛或不被理解。
[醫學根據] 兒童發展心理學研究指出,早期滿足這些基本心理需求,對於孩子大腦的情緒調節能力、社會認知發展和壓力應對機制至關重要。長期需求未被滿足,可能影響大腦前額葉皮層的發展,進而影響其執行功能(如規劃、解決問題)和情緒控制。
💡 小結:育兒不只是管教,更是滿足孩子內在需求的藝術!
理解SDT的三大需求,就像拿到了一本解讀孩子行為的「說明書」。下次當孩子出現讓你頭疼的行為時,不妨停下來思考:是不是他的自主、能力或歸屬需求沒有被滿足呢?
育兒,從來不是單純的「管教」或「訓練」,而是一場深刻的「關係」與「需求」的藝術。當我們學會滿足孩子內在的渴望,你會發現,他們會變得更快樂、更有動力,而你的育兒之路也會輕鬆許多!
下一篇,我們就來聊聊,如何告別「控制狂」,讓孩子自己做主,爸媽反而更輕鬆!敬請期待!✨
#自我決定理論 #SDT #內在動機 #孩子行為 #育兒心理學 #兒童發展 #自主性 #能力感 #歸屬感 #育兒挑戰 #情緒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