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率的降低,大多是靠時間彌補,失去工作的傳統勞工必須養家,面對現實去接受更低薪的工作,原先培養的產業技能浪費了。而新的產業很難在競爭下崛起,往往需要各國進行產業保護,而這造成了經濟學上的必然--被保護的產業不思進取者比努力增加競爭力的多。如果,全球化的時間,在每個國家都花20年去慢慢修正,那問題還沒那麼大。但問題就在於,越晚加入全球化的國家,時間就越加緊迫,壓縮在10年內,結果其國內政治更加動盪。但這一切,對於活在由海港都市支撐的全球化民眾而言,反倒是一場盛宴。
台灣常有人說,北歐社會福利國家,證明不需要資本主義也可以很好。那麼,為何2011年挪威發生了本地公民主導的的屠殺事件,一切都只是極右派對民族主義的宣傳,跟多元化無關?要不是北歐的國家歷史悠久,屬於單一民族國家,沒有多民族的國內矛盾,早就出事。
自己人吵架都管不動的歐洲
其實冷戰時期,北歐福利國家早就有一堆避稅手法,在美國雷根總統降低稅負後,「逃離」北歐的有錢人可多著。這不代表有錢人不想逃稅,逃多逃少的差別,而美國的經濟繁榮為何在柯林頓時期達到高峰?
說穿了,就是雷根減稅後,柯林頓的加稅,怎樣都比歐洲國家低,以及全球化後資本搬遷簡單,要轉移資產容易多了。冷戰時期西方擔心被滲透,跨國資金流動抓的可嚴了。冷戰後美國放棄單極體制,這在歐洲產生了分庭抗禮的想法,中國當然也有,伊朗、土耳其各個區域大國,南美洲的巴西,連伊斯蘭世界都在想。但根據國力之差,各國能考慮輻射的權力範圍都在該區域中,很難跨區(印度算例外,完全不同的概念)。
想法很好,實際做法要有許多步驟,首先就是具有獨立性的武力。伊朗要核武化,想辦法從俄國與中國獲得武器。武力的大小與想達成的目標有關,巴西不想成為美洲霸主,就不會大幅擴軍,伊朗要波斯再興,就會想辦法割人民韭菜。有獨立武力,還要能對外發展,所以要有人民支撐,故土耳其開始拋棄世俗主義,擁抱真正的民意,有鄂圖曼再興的感覺,道理在此。
在這過程中,中國發展算是最快的,就不多說。重點放在北約,歐洲國家想要獲得完全的自主,但在南斯拉夫內戰上,充分顯示不具備干預他國的實力,連東南歐都干涉不了,還談其他的?實際上歐洲國家做不到。歐洲民眾習慣在北約下行動,想要真正的多極體系,照道理來說是要讓北約歐洲化,美國離開。
無意也無力承擔軍事責任,歐盟怎能自主?
最起碼就是,擔負多少責任出多少錢,美國對北約成員不出錢這件事情,不是在川普任內才不滿。是因為歐巴馬時期採取更堅定的多極立場,太過謙讓歐洲的自主性,同時美國的敵俄派沒有放棄,一旦美國離開北約,實際上俄國就不再是美國的敵人。
很複雜,但結論很單純,歐洲人證明自己不想擔負責任,而要美軍負責。如果歐洲人要擔負起責任,那麼在算帳上,歐洲聯軍應該在2008年反恐戰爭後期就該出現,真的就沒有。
可是在歐洲觀點上:「是美國需要歐洲,不是歐洲需要美國」,因為美國如果要干預北非、東歐、中東,就得要西歐的基地。看起來很像一回事,實際上是歪理,美國可以單純租借基地,每年算帳就好,不需要擔負北約防務吧,為何不肯這樣算?
更不要說,東歐在俄烏戰爭後,加速歡迎美軍入駐,西歐基地還有那麼重要?這不無疑問。如果只是要作為干預中東,支援盟國的角度而言,基地不同的差異是付多少差價,沒有非西歐不可。
結論就是,西歐至今都沒有打算建立真正的歐洲軍,預算都沒怎麼編。更殘酷的現實是,西歐沒有人了,經歷全球化的盛宴,歐洲的少子化更嚴重,擴張大學教育,降低勞工數量,募兵困難度比台灣還高。不相信的可以查一下,西歐主要國家的士兵平均年齡,就知道實況殘酷多了。
有民族自尊沒民族主義,歐洲自強得先除左翼
這不是薪水夠高就好,因為對於習慣全球化享樂的人來說,要搬遷的成本很低,美國又歡迎具有資產與消費力的移民。如果真的要強制徵兵,西歐年輕人移民美國的速度會比誰都快。
換句話說,歐洲軍要成立,第一步就是把左傾的政治思想踢出主流,沒有民族主義、沒有共同敵人,怎麼可能會有歐洲軍。那麼俄羅斯可以當這個敵人嗎?如果是的話,西歐為何不怎麼想支援波蘭等前線國家?說穿了就是價值衝突,西歐在進步主義上走得太遠,跟保有傳統的東歐諸國隔閡很大。
講白了,抗俄沒問題,出錢免談。
歐洲人怎麼面對這些問題的?一樣,遠交近攻,但問題出在,左傾越嚴重的國家,就越想跟中國交流。這導致西方的產業技術,在過去20多年流往中國,一方面作為打擊工會,便於選舉之外,移廠海外對於避稅來說很方便,結果就是產生大量的高知識分子,在全球化下可以到處移動,本國勞工則成為犧牲者。
不然「極右派」哪來的?並不是因為崇尚法西斯才走向極右,法西斯在一次大戰後也不是主流,是經濟的潰敗,大量的失業,感到羞辱的民族主義心理促成。今天的狀況其實一樣,只是媒體會加以修飾、打壓、抹黑,將討厭的意識形態全部推成納粹復甦。
不是極右的都得是極右,那當然到處都是極右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