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迷上了一款進階版的俄羅斯方塊遊戲。與傳統不同的是,它把遊戲空間設計得非常狹窄。你一開始可以自由堆疊、隨心擺放,但隨著時間推進,空間越來越小,留給你的選擇只剩下一條路:往消除的方向前進。
這讓我想到現在的職場環境,特別是當你在一個領域越做越專業、越深入時,你能自由發揮的空間其實也越來越小。不論是專案管理、業務開發、產品行銷還是工程技術,每一個決策、每一個「方塊」的落點,都必須經過精準判斷,因為一個小小的失誤,可能會讓整局職涯堆疊出不可逆的困局。
🎯 專業越深,彈性越少:工作像俄羅斯方塊,走錯一步就可能 GAME OVER
就像遊戲中,一旦堆疊過高、空間封死,再厲害的方塊也來不及救場。職場上亦然,當專案危機四伏,資源不足、人力緊繃時,你會發現真正能使用的資源非常有限。而這時候,就需要我們像高手一樣,把手上的每一塊「資源方塊」用到極致,才能化險為夷。這正是現代企業中最講究的兩大核心能力:
- 資源配置(Resource Optimization)
- 解決問題的效率(Problem-Solving Under Constraints)
這也對應到經濟學中的「邊際效益遞減」:每新增一個資源(或方塊)所帶來的價值逐漸降低,除非你能創造出「連鎖消除」的效應,也就是解決一個問題的同時能順便解決其他三個,才是真正的高效工作術。
💼 業務開發像玩高階俄羅斯方塊:懂需求的人才知道該放哪塊
我目前在一家中型企業擔任海外品牌的業務開發工作(Business Development)。這份工作讓我非常清楚:那些「一直掉下來的方塊」到底從哪裡來。
答案是兩個來源:
- 客戶的需求(外部方塊)
- 公司內部的執行困難(內部方塊)
也就是說,我們並不是在玩一場隨機的遊戲,而是要在公司與市場雙方的結構限制中精準配置方塊,解方解局。有時候資源不夠、有時候資訊不對等,這些都是堆疊的壓力來源,但只要掌握了基本邏輯與節奏,持續消除,就能慢慢走出自己的節奏。
🏢 大型企業與小型公司:經濟模型下的「螺絲釘效應」
若說中小企業像是快節奏的俄羅斯方塊,那大型集團更像是一台龐大的自動化機器。你在其中,也許只是眾多螺絲之一。表現再好,也只是讓某個零件穩定運轉;但一旦那個零件本身就設計失當,你再緊的螺絲也會被整個拆換掉。
這讓我想到經濟學的「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與「制度慣性(Institutional Inertia)」:
- 小公司靠的是個人綜效,快速試錯、靈活反應。
- 大公司則依賴穩定流程與制度化架構,換人的成本遠低於改流程。
因此在大公司,即使你能力很強,如果無法讓整個機制加速或升級,最終也只是成為一個運作良好的「模組化組件」。
💡 真正的關鍵問題是:這些方塊為什麼會掉下來?
在一場又一場的遊戲裡,我曾經專注於把每一塊方塊都放得完美,但後來我開始問一個更本質的問題:
❝ 這些一直掉下來的方塊,是誰給我的?為什麼是這些形狀?❞
這不只是一個遊戲機制的問題,它其實也對應到每一份工作的本質:「你的任務到底是誰設定的?這些問題為什麼會變成你的責任?」
當你開始思考問題的來源,而不是一味解題時,你就進入了另一層職涯思維:你不只是工作執行者,而是商業策略的設計者。
這正是從「打工者思維」進化為「企業家視角」的轉捩點。
🧠 職場×遊戲×經濟理論:共通的生存邏輯
經過這段時間的體悟,我發現俄羅斯方塊與職場其實有兩個驚人一致的共通點:
1. 熟悉並善用手邊資源
(Maximize Output with Limited Input)
你不能選方塊,但你可以選擇怎麼放它。你不能選同事或老闆,但你可以選擇怎麼協作、怎麼談資源。
2. 在有限時間內精準解題
(Precision Problem Solving Under Time Constraints)
沒有無限延長的時間,只有不斷下降的空間。錯過當下的最佳解,就要付出更多努力去補救。
我們都活在一場不斷「掉方塊」的世界裡
人生不是無限延伸的畫布,而是一個逐漸堆疊的俄羅斯方塊遊戲。每一次方塊的來臨,都是挑戰、也是機會;每一次消除,都是解決問題後的小小勝利。
重點不在於你玩得多完美,而是:
- 你是否知道這些方塊從哪來?
- 你是否有能力將混亂變成秩序?
- 最重要的是——你願不願意成為下一局的設計者,而不只是玩家?
如果你也有過類似的體悟,或對自己的職場處境有不同的見解,歡迎在留言區和我分享你的「職場方塊理論」。我們都在這場遊戲裡,不孤單,也不無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