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不想回家:犧牲型父母的親情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許多家庭,父母常從孩子出生開始便全心付出,期盼他們出人頭地。這種深沉的付出,常常以犧牲自我為代價。可是,當孩子長大,擁有了獨立思考力,父母卻發現並沒有如預期得到孩子的感恩,反而換來冷漠和疏離,這究竟是為什麼?

我不期待啦,只要你們高興就好。

你肯定聽過這些:

  • 最近很忙是不是?怎麼都沒回家看看?
  • 沒關係,反正你們年輕人的事情比較重要。
  • 這麼辛苦還不是為了你們好
  • 人老了就沒用了啦
犧牲背後,是愛還是期待交換?

不少父母說:「我為你犧牲這麼多,你怎麼一點回報都沒有?」這類話往往是帶著期待的情感交換。表面是愛,卻夾帶著暗示的義務與責任。這種「帶條件的愛」,讓孩子感受到的是壓力,而非純粹的溫暖。原本應該是無私的付出變成了一種期待回報的「投資」,在孩子心底慢慢積累著沉重的心理負債。

當父母將付出與犧牲當作未來的應收款項孩子從小感受到的是情感綁架不再覺得自己是被愛的對象,而是欠債的人。這種壓力使得許多孩子表面順從,內心卻不斷生出恐懼和逃避的衝動。

華人父母之所以形成這樣的教育模式,背後往往是自己成長過程中缺乏健康的情感經驗。他們多半經歷過物質和情感的雙重匱乏,一邊犧牲、忍耐,一邊又陷入無止盡的碎念與互相抱怨。這些匱乏和索取投射給孩子,使得他們一邊付出、一邊又不甘心白白付出,讓孩子感受到的是控制、責任與壓力,而非純粹的親情。

為何犧牲付出,未必養出感恩的孩子?

許多父母認為任勞任怨就應該換來感恩,但真相並不如想像中簡單。父母若過度犧牲,甚至帶著自我感動式的愛,投射未完成夢想,容易形成控制勒索,壓抑孩子的自主成長與自我價值,這反而剝奪了孩子從心底懂得感恩的可能。

另外,當父母包辦生活大小事,替孩子解決所有困難,孩子反而容易產生「受之無愧」的心態,誤以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無須珍惜與感謝。真正的感恩,是孩子逐漸學會理解付出背後的辛勞與心意。讓孩子參與家務、照顧家人、體會家庭付出,才能激發他們的同理心與責任感。

唯有父母敢於放手,尊重孩子自主選擇與承擔挑戰,孩子才有能量活出自信,也更可能從心裡回應這份愛,流露出真誠的感謝。

非暴力溝通語言

親子對話中,語言風格往往決定孩子的感受與回應。如果父母的話語充滿指責和義務感:「我為你付出這麼多,你還不努力一點?」孩子為了防衛壓力和愧疚感,很容易產生擺爛、逃避、麻木的心理狀態。

只有父母願意承認自己不完美,放下「付出要有回報」的交換思維,不再以犧牲付出的受害者自居,才能真正承擔責任,開啟信任與尊重的對話。當孩子真正感受到理解與接納,才會有勇氣回應那份愛,願意帶著自由與感謝常常回家。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96巷23號
6會員
27內容數
一個律師工作室,分享執業心得、法律科普、心理療癒,順便說說她看到的世界。
96巷23號的其他內容
2025/07/25
當一個人說自己「不知道喜歡做什麼」、「總是覺得孤獨」,這看起來是兩件事,其實可能有一個共通的根源:你不知道怎麼與自己共處。
2025/07/25
當一個人說自己「不知道喜歡做什麼」、「總是覺得孤獨」,這看起來是兩件事,其實可能有一個共通的根源:你不知道怎麼與自己共處。
2025/07/24
無論你的條件多優秀,只要你擁有他人羨慕且難以得到的優勢,就不可避免地會引來他人的關注甚至試探你的界限。
2025/07/24
無論你的條件多優秀,只要你擁有他人羨慕且難以得到的優勢,就不可避免地會引來他人的關注甚至試探你的界限。
2025/07/22
過去,我常常為母親感到心疼,覺得她這輩子太辛苦了。 母親為了這個家、為了我們兄弟姊妹犧牲了自己,不但操持家裡大小事,還要扛起經濟責任,過著艱難的生活。 如果沒有我,她的人生會不會更輕鬆、更幸福?
2025/07/22
過去,我常常為母親感到心疼,覺得她這輩子太辛苦了。 母親為了這個家、為了我們兄弟姊妹犧牲了自己,不但操持家裡大小事,還要扛起經濟責任,過著艱難的生活。 如果沒有我,她的人生會不會更輕鬆、更幸福?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世上有無條件的愛,就只有孩子對父母的愛 父母為子女付出,含辛茹苦養活子女,那是應份的事,把他們帶到這個世上,理應有能力照顧好他們,這是作為父母之本,不需常常被歌頌父母如何偉大。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有條件的,期望他們聽教聽話,懂得感恩,甚或乎要求他們追逐世間的功利,長大成才,供養父母。相反,孩子
Thumbnail
世上有無條件的愛,就只有孩子對父母的愛 父母為子女付出,含辛茹苦養活子女,那是應份的事,把他們帶到這個世上,理應有能力照顧好他們,這是作為父母之本,不需常常被歌頌父母如何偉大。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有條件的,期望他們聽教聽話,懂得感恩,甚或乎要求他們追逐世間的功利,長大成才,供養父母。相反,孩子
Thumbnail
近期,家裡發生了一些小事 親戚小孩的父親打電話向小孩借錢。 我又傻眼又憤怒,我向家人講了我的生氣和價值觀 大人就該有大人的樣子,我這樣說。 再怎樣沒錢,都應該自己好好想辦法,向外求救 而不是找上自己的小孩,尤其,孩子還沒有出社會,還在就學中   媽媽不同意我的觀點 她認為,父母沒錢了
Thumbnail
近期,家裡發生了一些小事 親戚小孩的父親打電話向小孩借錢。 我又傻眼又憤怒,我向家人講了我的生氣和價值觀 大人就該有大人的樣子,我這樣說。 再怎樣沒錢,都應該自己好好想辦法,向外求救 而不是找上自己的小孩,尤其,孩子還沒有出社會,還在就學中   媽媽不同意我的觀點 她認為,父母沒錢了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Thumbnail
「孝順」又是什麼呢?是否有明確的行為準則?聽父母的話、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應該是大多數人對於孝順的基本期許;前者像是情緒勒索,後者又似乎變成某種債務關係。問題是:身為子女的我們,有欠父母什麼嗎?
Thumbnail
「孝順」又是什麼呢?是否有明確的行為準則?聽父母的話、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應該是大多數人對於孝順的基本期許;前者像是情緒勒索,後者又似乎變成某種債務關係。問題是:身為子女的我們,有欠父母什麼嗎?
Thumbnail
偶爾會收到讀者的來訊表達與父母之間的矛盾與衝突,但在情緒抒發之後總會聽到一句話:「我這樣是不是很不孝順?」我每每聽了總是一陣揪心,也感嘆許多人總是被「孝順」兩個字綁住,即便才跟父母發生爭執而鬧得不愉快,但事後回想總是內心感到愧疚而開始檢討自己。 我發現許多人似乎對於父母與子女之間所存在權力
Thumbnail
偶爾會收到讀者的來訊表達與父母之間的矛盾與衝突,但在情緒抒發之後總會聽到一句話:「我這樣是不是很不孝順?」我每每聽了總是一陣揪心,也感嘆許多人總是被「孝順」兩個字綁住,即便才跟父母發生爭執而鬧得不愉快,但事後回想總是內心感到愧疚而開始檢討自己。 我發現許多人似乎對於父母與子女之間所存在權力
Thumbnail
這本書談及了作者羽茜對於父母與子女之間關係的深刻思考,並提出對父母和孩子關係的特殊見解。書中提到的關鍵詞包括愛、家庭傷痕、獨立個體等。
Thumbnail
這本書談及了作者羽茜對於父母與子女之間關係的深刻思考,並提出對父母和孩子關係的特殊見解。書中提到的關鍵詞包括愛、家庭傷痕、獨立個體等。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將談到對父母親的情感,特別是對父母親的恨和憤怒。然這些負面情緒,其實並不會摧毀你對父母的愛。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將談到對父母親的情感,特別是對父母親的恨和憤怒。然這些負面情緒,其實並不會摧毀你對父母的愛。
Thumbnail
家人二字並沒有帶給父母莫大的權利,在把人傷的體無完膚之後,還要求小孩無怨無悔的愛著自己。
Thumbnail
家人二字並沒有帶給父母莫大的權利,在把人傷的體無完膚之後,還要求小孩無怨無悔的愛著自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