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日常中的親子性平教育 || 女兒問「為什麼男生可以站著尿尿?女生不可以?」陪著孩子經驗身體,理解差異,尊重自己 ||

關於女兒的問題:「為什麼男生可以站著尿尿?」,我選擇陪她一起體驗與理解。性教育是在生活中落實。
「媽媽,為什麼男生可以站著尿尿?女生不可以?我也要站著尿尿看看!」某天,女兒問我這個問題時,眼神裡是滿滿的好奇。
通常收到女兒的提問,我有時候會不小心落入「直接給答案」的方式,但這一次,我想選擇不一樣的做法。
我笑著跟她說:「這是一個很棒的問題,那我們等等洗澡的時候,讓妳來試試看,好嗎?」
洗澡時,我讓她自己站著試著尿尿(當下我們有注意安全)。
她很認真地嘗試,結果尿歪了,腳上也濕濕的,女兒覺得很好玩,邊笑邊尿,甚至嘗試著想要控制自己的尿管肌肉。
在這個過程中,女兒感受到「女生好像真的不太能站著尿尿,還是坐著比較方便和衛生。」
我覺得這就是最自然的學習時刻。趁著她好奇又有感的當下,我也進一步和她解釋:「其實啊~男生的尿尿地方,有一條長長的管子,就像可以拿出來的水管,所以他們可以用手控制方向,不會尿歪,站著尿也比較容易。而我們女生的尿道比較短,是藏在身體裡面的,站著的時候比較難控制方向,就很容易尿歪。所以女生大多都是坐著尿尿,比較乾淨也比較方便。」
她聽了點點頭,彷彿突然就懂了,也不再疑惑為什麼男女的方式不同。
不過,後來她還是認真練習了好幾次站著尿尿,還跟我說:「我可以尿準了!」她驕傲地分享自己的「進步」,這樣的幽默,也讓我們會心一笑,變成日常中的親子回憶。
女兒當然不是想變成男生,也不是在模仿男生,而是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身體差異,她經歷過、理解了,也更尊重自己的身體結構。
這段小小的親子互動,這讓我更加確定,性教育不只是知識的傳遞,而是一次一次生活裡的對話與陪伴,讓孩子有空間去嘗試、去感受,進而尊重自己的身體。
孩子的提問,並不需要急著給予指導或糾正;孩子需要的,是一個願意陪他們一起探索的父母。
我沒有回避她的站著尿尿問題,也沒有強迫她接受「女生就該坐著」的結論,而是讓她用身體去體驗,然後再用她能理解的方式,說明其中的差異。
女兒想站著尿尿,我沒有阻止她,而是陪著她在生活中的性教育練習。
這樣的過程,不只是讓她學會了「怎麼尿尿比較方便」,而是更深一層地理解:男生女生的身體真的不一樣,讓她認識男生的身體,回到自己身上時,可以認同與欣賞我的身體有它的特別之處,而男女生這些差異,是值得被理解與尊重的,這就是同理心和理解差異的小小種子。
在我們家,性教育從來不是一堂硬梆梆的課,也不是某天才要開始的「計畫」,而是穿插在生活裡、任何時刻中,甚至每一次天馬行空的提問裡的「陪伴」。
性教育的關鍵不是「講了什麼」,而是孩子問的時候,我們怎麼回應。
我都鼓勵家長,誠實+真誠地回應孩子。誠實,告訴孩子事實,真誠,我們懂到哪裡,就回答到哪裡,但是可以跟孩子一起持續找答案,直到我們都懂了。
面對女兒這一次的站著尿尿提問,與其急著說「女生不能這樣」,還不如適當地讓孩子自己感受,讓孩子自己感受「為什麼」。
性教育正是在於「說」與「做」的結合:告訴孩子正確觀念之餘,我也願意放手讓女兒體驗。
因為真正的學習,不是被規定,而是被理解。
性教育,不只是解釋身體,更是一起感受差異。
性教育,不是說教,而是陪伴與理解。
這個故事經女兒同意分享唷
#諮商心理師郭蕙寧 #性教育從生活開始 #親子性教育 #陪孩子認識身體 #性別教育 #女兒的世界 #生活即教育 #育兒日常 #溫柔優雅的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