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卡圍城戰」是第三次十字軍前半段的高潮,十字軍在1191年7月終於大勝,薩拉丁軍心大沮,十字軍則士氣爆棚。在高奏凱歌的當下,不少行伍之間的十字軍,大概心裡都有個美好的景象:
他們將在法國「尊嚴王」菲力,和英國「獅心王」理查的帶領下,重奪耶路撒冷!God wills it!然而,這個美夢不到十天就結束了。在7月22日,菲力國王說他不幹了,要打道回府。
尊嚴王菲力之所以撤軍,有很多神神怪怪的猜測。
有人說獅心王理查捏造了菲力兒子早逝的傳聞,想要逼他回家。
也有人說他在近東大病一場,無力再打下去。
也有人鄙視地說,尊嚴王菲力大名鼎鼎,原來是懦夫一個。
英國的歷史學者Thomas Asbridge則推測,菲力之所以這時候撤走,是因為在他心中,他首先是「卡佩王朝的國王」,然後才是「十字軍」。
而法國在那時候,有一大片領地,忽地成為菲力可以爭奪的地盤:法蘭德斯。
在阿卡圍城戰中,法蘭德斯伯爵戰死了。而他的領地中的阿圖瓦(Artois),是菲力可以宣稱繼承權的。
所以,菲力之所以走人,是因為他想要趕快把這塊地盤拿下來,加強法國國王的聲勢。
至於十字軍,我想,菲力可能覺得,他都千里迢迢過來,參過戰、出過力了,也算盡過責任了。總可對公眾有個交代。
然而,十二世紀的歐洲,多數人不是這樣想事情的。
中世紀的很多編年史家並沒有原諒他,將他撤走看作是人生的一大污點。
許多法國領主更拒不從命,繼續留在近東,要跟著理查打十字軍。
這次撤軍,就讓理查獨享了第三次十字軍領袖的美名,而菲力從此在第三次十字軍史上,遁入相當角落的地位。連他在阿卡城圍城的貢獻都不太有人記得了。
不過,有意思的是,即使菲力不是個完美的十字軍,他經營國家的本事卻高出理查甚多。
理查統治英格蘭期間,幾乎從未踏足這塊土地,還抽取大量稅金供作戰爭經費使用。直言的說:理查對英國乃至「金雀花帝國」,都是不及格的君主。
相反地,卡佩王室的力量則在菲力手下,躍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是卡佩的明君之一。他被人稱作「尊嚴王」,不是沒有道理的。
但從時人的評價,我們可以意識到,作為君主,優先「十字軍」才能受到西歐推崇。
十二世紀還遠遠不是馬基維利「君主論」的時代,更別說民族國家了。
因而,或許對西歐十二世紀的觀點來說,在十字軍這個議題上,菲力只是個圖利卡佩家族的自私之徒,理查才是為了基督教世界公益而戰的高貴君主吧……
&
圖片:尊嚴王任內的法蘭西內部勢力變化。紅色:英國的安茹王朝,藍色:直屬於法國國王的領地,綠色:其他名義上法國國王的附庸領主,黃色:教會領。
圖片來源:
Wiki Commons, "Territorial Conquests of Philip II of France.png"
資料來源:
Thomas Asbridge, "The Crusades: The Authoritative History of the War for the Holy 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