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我們明明知道「應該做」,但卻總是選擇更艱難、更複雜的方式來面對問題。
就拿最基本的兩件事來說好了:
💧 喝水 可以促進消化、預防便祕、維持皮膚彈性與光澤,對大腦功能來說也有幫助,有助於提升注意力與記憶力。
🏃 運動 則能強化心血管、改善血壓和循環,還能讓大腦釋放快樂荷爾蒙,改善情緒,減緩壓力、焦慮與憂鬱。
這些好處大家都知道,但總是要在某一刻才發現自己忽略了這些小事。
你是不是跟我一樣?
總是在身體發炎了、變胖了、疲倦到不行時才會想:「早知道多喝點水就好了。」、「最近變胖了,好像該動一動了。」
可是真的要開始做,又常安慰自己:
「工作很忙,連喝水的時間都沒有。」
「下班都很晚,根本沒時間運動。」
這些曾經是我每天掛在嘴邊的藉口。
相信很多人也一樣,對吧?(欸!不要假裝沒事,就是你啦~)
總是等到嘴巴乾到脫皮了,才想起該喝水;
身體僵硬水腫、褲子扣不起來,才驚覺是不是該運動一下。
再不行,就開始狂買保健品,或跑去看醫生。
然後醫生總是那句老話:「要多喝水、多運動唷。」
🔸【生活案例1】:
最近我們家長輩就發生了這樣的事:
有天清晨他突然嘔吐,痛到無法走路,整個人癱軟在地上。我們趕緊送醫,結果是腎結石。
小小一顆石頭,竟然能把一個平常怎樣都不肯看醫生、逞強到不行的大男人痛得主動喊「我要去掛急診」。
醫生的話也一樣熟悉得像我們早就知道的:「水喝太少,多喝水。」
欸……我們不是早就知道了嗎?
這些不需要花大錢的事情,為什麼要實際做起來卻這麼難?
為什麼我們就是做不到?
我想,原因有這幾個:
1. 簡單 ≠ 容易
多喝水、多運動這些事聽起來簡單,但要長期且穩定執行卻真的不容易。
它考驗的不是聰明才智,而是「習慣」和「自我管理」。
2. 人類的本能是趨樂避苦
我們的腦袋喜歡「即時滿足」,能拖就拖。
運動太累、水太無聊、早睡沒成就感……
相反的,滑手機、吃美食、追劇晚睡,全都有即刻快感。
就算知道長期會付出代價,我們還是習慣選擇當下最舒服的方式。
3. 我們對未來的自己太樂觀
「我明天一定早起、運動、戒糖、喝足2000cc的水!」
但我們忘了——沒有現在的行動,就沒有未來的改變。
所謂「明天的我會更好」這句話,如果沒有行動,其實只是在自我安慰。
🔸【生活案例2】:
像我自己就是這樣,雖然早就知道不忌口地吃喝,讓腰內肉越來越厚,但都沒真正警覺。
一直到突然想到:「欸?下個月要體檢耶!」才慌了。總不能讓檢查數字太難看吧。
光靠少吃恐怕來不及,看來——運動,真的非動不可了。
4. 我們重視複雜解法,卻忽略了簡單之道
現代人很容易相信「有效的事應該要很難、很貴或很專業」。
所以比起喝水運動,我們寧願買保健品、吃營養品、做醫美,
這樣看起來更有儀式感,也讓自己覺得有努力過。
5. 生活太快,忽略了基本需求
每天被行程追著跑,工作、家庭、社交把腦袋塞滿,
我們只優先處理那些「急迫」的事,
而像喝水、運動、睡眠這些「重要但不急的事」,就被放到最後一順位。
直到哪天身體終於抗議,我們才驚覺:
原來一直被忽略的,才是最重要的。
那該怎麼辦?
不是你做不到,而是你給自己的起點設太高。
你不需要一次運動一小時、也不一定要每天喝滿2000cc才算健康。
改變,其實從最小的習慣開始就好:
- 起床後先喝一杯水
- 每天走樓梯代替電梯
- 睡前提早10分鐘放下手機
- 把水瓶放在你桌上最顯眼的位置
別再等「有空」、「有動力」才開始做。因為你會發現:
那些簡單的小事,才是真正改變人生的力量。
最近的我開始認真喝水+搭配運動,分享喝水時程表,讓我們為自己的身體做些努力吧!


如果你也是那個總說「太忙沒時間」的人,
從現在起,做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吧。
不為誰,為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