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五,Jay 剛從資深業務升上部門主管。平常聊天時他總是很淡定,但那天看起來有點焦躁。
「你知道嗎?我在 LinkedIn 發升職消息,按讚的人比我想的少很多。」
他有點無奈地笑了笑,「我以為主管們至少會留個言,結果…什麼都沒有。」我愣了一下。本來以為他會談怎麼帶團隊,或是對新挑戰的想法,沒想到他最在意的,竟然是那幾個按讚背後的認可感。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都需要別人來「證明」自己過得好不好。升職、出國、買房、創業,總要在社群上被「看見」,好像沒有點讚或恭喜,就不太確定自己有沒有做對。
但這真的是成功嗎?
如果沒人讚美、沒人看見,我們會不會開始懷疑自己其實什麼也不是?
成功,什麼時候變成一場表演?
以前成功的樣子很明確:穩定工作、買房子、成家立業。雖然老派,但很實在。
現在呢?成功好像有了新定義——追蹤數、粉絲數、年薪百萬的標籤、IG 限動裡的國外工作照。
我們不再問:「我有沒有做到自己想要的?」
反而更在乎:「別人覺得我過得怎麼樣?」
社群媒體像一面巨大的鏡子,每個人都在裡面剪輯自己最精彩的片段,然後等著別人來證明:「這樣的我很棒吧?」
我們花很多時間「上傳」成功,卻很少問自己:「我真的感到滿足嗎?」
職場上的「表演焦慮」
特別在職場,「被看見」有時比「做得好」更重要。
努力不一定被注意到,但只要你會說漂亮話、寫好看的報告、建立完美人設,往往更容易升遷。
就像一場表演,觀眾是主管、同事、朋友,甚至不認識的網友。
為什麼我們這麼需要「別人的眼光」?
從小我們就透過別人建立自我認知:爸媽說「你好棒」,我們就相信自己很棒;老師說「你很努力」,我們就想要更努力。
這種「從外而內」的價值建立模式,已經深入骨髓。
長大後,雖然看起來成熟了,內心還是渴望那句來自他人的肯定。
在職場特別明顯。沒人在乎你加班到幾點,或為團隊扛了多少事,但一封公開讚揚信或主管的稱讚,卻能讓你燃起動力。
認可就是存在感,是我們對安全感的渴望——好像沒被注意到,就像不存在一樣。
更殘酷的是,現代社會給你的不只一套標準,而是「多重標準疊加」:35歲要有車有房,學歷漂亮、社交圈穩定、婚姻順利、身體健康,最好還要有副業。
任何一項沒達成,都會讓你覺得「我輸了」。
你不是不夠好,而是永遠不夠「被看見」。
當我們迷失在別人的地圖裡
長期依賴外部認可,很容易陷入價值錯亂。
我們努力工作不是因為熱愛,而是想在同事中不落人後;選擇職涯路徑不是因為相信,而是因為「別人說這樣比較有前景」。
這樣的生活很耗能,因為你不是為自己而活,而是為了「看起來像成功的人」。
做了很多事卻得不到稱讚時,就開始質疑:是不是我做錯了?是不是這些都不值得?
久而久之:
- 我們變得懶得努力,因為內在沒有動力
- 我們容易焦慮,因為外界變數太多
- 我們容易倦怠,因為每次都像在為別人交作業
最明顯的警訊就是:做完一件事如果沒人說好,你就覺得「這件事好像也沒什麼」——你失去了內在的成就感。
找回自我價值的三個練習
要擺脫這種「價值外包」的狀態,不是逃避別人的眼光,而是重新學會與自己對話。
1. 寫下你自己的「成功清單」
問問自己:對你而言,什麼事情是真正有意義的?
不是社會告訴你的,而是你真心覺得值得的事。
也許是完成一本想寫的書,也許是陪父母多吃幾頓飯,也許是下班後每天都有半小時安靜看書的時間。
成功,不必長得一樣。
2. 練習「無觀眾的投入」
選一件事,純粹為了自己去做,不打卡、不分享、不邀功。
可能是一趟沒人知道的小旅行、一幅自己畫的畫、一頓用心煮的飯。
重點不是結果,而是你能不能在沒有觀眾的情況下,依然願意全心投入。
這能幫你感受到「內在滿足」是真實存在的,而且不需要掌聲。
3. 每週一次「自我肯定練習」
每週固定時間,寫下自己做得好的三件事,不論大小。
例如:
- 「這週我認真回覆了主管的建議」
- 「我主動幫同事分擔工作」
- 「我堅持早起運動三天」
透過書寫,練習把關注點從外面拉回自己身上。
你喜歡現在的自己嗎?
記得那位升職卻焦慮的朋友 Jay 嗎?
後來他說了句讓我印象很深的話:「我以為升上去就會比較快樂,結果還是在看別人比較自己過得怎麼樣。」
這不只是他的困惑,也是我們每個人都在面對的掙扎。
但也許真正的成功,從來不是別人覺得你多厲害,而是你能不能安靜地對自己說:「我喜歡現在的自己。」
與其活在他人眼中,不如練習與自己對話。
那份不被動搖的自信,不會來自按讚數,而來自你對自己的理解與信任。
你有多久沒有為了純粹的快樂,而不是為了被看見,去做一件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