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真心的好對我們聽者來說不是有益的嗎?為什麼我們需要處理他們?沒錯,這些真心的好確實是對我們有利的,但這是建立在說者的心裡。
他們深信自己的建議對我們有幫助。正因如此,他們才會不厭其煩地一再強調。
但對我們來說卻不一定是這麼回事,因為你的生活軌跡、人生經驗、環境、朋友、所受的教育等等,與說者比起來相似度可能極低。
兩個不一樣生長背景的人對同一件事的看法差異會相當大,一樣的做法也很有可能造成不一樣的結果,對說者來說是一眼便知的好選項,對聽者來說可能會是條極坎坷的路程。
你說怎麼可能會這樣?我們舉個例子吧,在台灣史中鄭成功成功擊退外敵靠的是屯墾制度,讓士兵在打仗之外的時間務農以確保長期續戰力。
我們假設今天項羽與鄭成功是同時期的英雄人物,鄭成功又是項羽的軍師而且他已經通過屯墾制度贏過漂亮的一戰。
在項羽毀船毀鍋打算破釜沉舟奮力一戰後,轉頭問他的軍師「鄭軍師,依你的高見接下來該怎麼樣能幫助我軍打一場漂亮的勝仗?」
鄭成功沉思良久後便說「依我所見,我們應當讓士兵開始開墾土地,閒暇時務農以確保糧食供給,只要糧草充足,勝利指日可待。」
破釜沉舟後,項羽軍僅剩三天糧食,如果項羽是個聰明人的話,聽到他的軍師說出這麼不合時宜的戰術,他身上的配劍下一秒肯定鑲在軍師頭上。
但要是項羽不聰明呢?如果不幸的項羽對軍師的建議唯命是從的話,當屯墾的命令一下,三天之後所帶的乾糧物資全部吃完,全軍要嘛一起餓死,要嘛一起走去敵人城下乞討。
就這個情形來看,軍師有沒有做到他該做的提供一個他覺得好的做法,在他心裡是不是就真心的希望這個戰術能幫助我軍取勝?
不用懷疑肯定是有的,在軍師的人生經驗裡面,他就是靠這一招聞名後世的,在面臨同樣的重大事件時,參照過往的經驗也是合情合理。
結局如何就掌握在將軍要不要聽從軍師的話,簡而言之就是將軍是否有判斷能力。如果將軍聽到這個建議,馬上知道不可行的話,那他們還可能打勝仗。但只是盲目聽從的話只有死路一條。
項羽這個角色就是正在聽建議的我們,如果不加以判斷只單純盲從,聽建議時只注意說者過往的成績、年紀、在外的風評、內心的直覺又或是其他與建議之事無關的參照標準,那想要事情獲得圓滿的結果實屬困難。
為了讓你更能體會我所說的狀況,我們再舉一個更貼近日常的例子——這次不是戰場,也不是軍事謀略,而是發生在我們和父母之間的對話。
這個例子呢是我們前面提到的,如果你的父親生活在一個物資相對匱乏的時代,那他的人生經驗充滿不穩定或沒有保障也是可以預見的,在他的觀念裡公職等於穩定、有保障,有能力的人就該去考公職。
所以當你跟他討論到未來規劃時,或者你有時候都不用去跟他討論,他就會開始說起你怎麼不考公職,當公職多有保障,你都不用擔心什麼之類的,甚至開始抱怨我們擁有這麼好的生活環境怎麼不上進一些。
要是這種建言發生在天才身上,會怎麼樣呢?我們來做個極端但有趣的假設——假如你是牛頓。
在一個陽光和煦的下午你靠在蘋果樹下看書,這麼巧的被蘋果砸到了,你突然有了一些關於萬有引力想法的雛形,有了新發現的你滿心歡喜地找你父親討論這個劃時代的觀念。
「父親,我剛剛在讀書的時候被蘋果砸到了,我想……」你正興奮解釋時,父親一把打斷你「什麼書?是國考的書嗎?」頭也沒抬的看著報紙撇下了這一句。「不是……,但你先聽聽我的新想法……。」清楚父親話裡涵義的你,說出來的話心虛了幾分,便想透過轉移話題來結束關於公職對話的延續。
「浪費時間,我明天去把那棵樹砍了。」父親闔上報紙,一句話也不想繼續聽下去,頭也不回的走了,留你一個在風中凌亂,開始懷疑我的存在難道就是為了考公職嗎?。
站在父親的角度他的行為很單純是為了我們好,所有阻礙我孩子通往公職道路的任何物件,都要交給我剷除,蘋果還是新想法什麼的,不能讓我孩子過上穩定無憂的生活,我都要通通剷除!!
可是站在我們的立場,人生不該只有公職這條路,即使是完全適合公職的人,也不會想人生的每時每刻都是在前往公職的道路上。
我們心裡都清楚,不可否認的公職代表穩定代表有保障,但也確實限制了許多我們人生的選擇與上限,我們心裡會抗拒的原因大多因為不想這麼早就讓我們人生定型,即使坎坷即使辛苦,我也想闖闖看有沒有屬於我們的天。
就這個例子來說如果牛頓就這麼放棄了腦中迸發出的新想法,轉而投身在公職中,那不只牛頓本身有巨大的損失,整個社會都會有巨大的損失。
如果給你建議的人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理解你的潛力也好思考也罷,那他給出來的建議只能說是對他來說人生中最好的出路,而不是你的。
公職有公職的好處我們要明白,如果在外面闖蕩後發現自己真的不如人,或是真的喜歡安穩的生活,那這真的是一條好的建議,但這不是個剛出社會大有可為的人最適配的建議。
所以,真正重要的不是建議本身,而是你是否具備判斷的能力。即使給你建議的人滿懷善意、用心良苦,但如果他未曾真正理解你的處境,那麼他的建議就需要你花心思去拆解。
並不是凡是不設身處地的建議就是垃圾,它們之中仍可能蘊含價值。若你能有能力將那些不合時宜、甚至可能有害的成分捨棄,留下其中真正有助益的部分,這樣的建言,就能真正為你所用。擁有良好而準確的判斷力,能分辨何者該取、何者該捨,這不是對他人建議的不敬。而是成熟且負責的自我表現。
判斷建議的價值,不是叛逆,是一種為人生負責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