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關於 Cursor AI、Upwork 印度工程師,以及為什麼聰明反被聰明誤的現代寓言
當AI成為雙面刃
在觀察我們公司與 Upwork 外包印度工程師的合作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這些技術能力優秀的工程師們,對於Cursor AI、GitHub Copilot等先進的coding工具顯得興趣缺缺,甚至有些抗拒。
起初我以為是技術學習曲線的問題,但深入了解後才恍然大悟——他們面臨著一個前所未有的困境:技術越先進,賺得越少。
這個現象揭示了現代工作經濟學中一個深層的結構性矛盾,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悖論的解剖學
讓我們用具體數字來理解這個悖論:
傳統模式:
- 一個React專案需要 50小時
- 時薪$20
- 外加 Debug 時間再加 10小時
- 總收入:$1,200
AI輔助模式:
- 同樣的專案現在只需要10小時
- 時薪依然$20
- AI 自動程式碼驗證模組,減少 Debug 時間剩下 1 小時
- 總收入剩下:$220
由於 Upwork 有工作畫面稽核的設計,因此外包工程師不太容易混水摸魚,如果發現只開著電腦不工作很容易會被雇主列入黑名單之中,這時候就不容易找到新的案子。
工程師的技能水準並沒有下降,交付的品質可能還更高,但收入卻大幅縮水。這種「效率懲罰」打破了我們對技術進步的基本假設。
時間販售經濟的終結
這個悖論的核心在於,我們依然在用工業時代的薪酬模式來處理資訊時代的工作型態。
在工業革命時期,工人的價值確實與工作時間成正比。一個工人在生產線上工作8小時,產出就是比工作4小時多一倍。但軟體工程不是製造業。
程式碼的價值不在於寫了多久,而在於解決了什麼問題。
一行修正關鍵bug的程式碼,可能比一千行冗餘代碼更有價值。但在計時制的框架下,後者卻能帶來更多收入。
AI工具的意外副作用
Cursor AI、GitHub Copilot、ChatGPT等工具的普及,加速了這個矛盾的浮現。這些工具讓優秀的工程師變得更加優秀,但也讓他們在舊有的商業模式中變得"不划算"。
更諷刺的是,許多工程師開始故意放慢工作節奏,或者刻意選擇不使用AI工具,以維持"合理"的工作時數。我在觀察我們公司的Upwork外包工程師時發現,他們對AI coding工具顯然缺乏熱忱,這種態度背後的經濟動機不難理解。這種逆向選擇不僅浪費了技術潛力,也扭曲了市場機制,讓整體產業的進步速度放緩。
對出錢的老闆而言,因為採用計時制,會想說:我可以拿到同樣(甚至品質更好)的程式碼,為什麽要多出錢?
價值創造vs時間投入
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需要重新定義工程師的價值主張。
從「時間販售者」轉型為「問題解決者」
優秀的工程師不應該販售時間,而應該販售深度的技術洞察力、快速的問題診斷能力、高品質的解決方案,以及可維護的程式架構。這種思維的轉換,將決定工程師能否在AI時代保持競爭力。
商業模式的進化
面對這個悖論,聰明的工程師已經開始調整策略。有些人轉向固定價格專案制,不再以時數計費,而是以專案結果定價,讓客戶購買的是解決方案而非工程師的時間。另一種趨勢是價值層級定價,根據專案的商業影響力定價,一個能幫客戶節省百萬成本的系統,收費自然應該高於一個簡單的展示網站。
更進階的工程師開始提供技術顧問訂閱制服務,客戶按月付費獲得持續的專業建議和問題解決。最聰明的做法是將常見的解決方案產品化,一次開發後可以多次銷售,徹底擺脫時間與收入的線性關係。
當然這個演變如果 Upwork (UPWK) 不與時俱進那麼至少在程式碼外包這一塊會出現很大的悖論,整個商業模式未來將有巨大的問題。

對台灣工程師的啟示
身處全球軟體外包重鎮的台灣,我們的工程師更需要思考這個轉型。競爭優勢不再是「便宜的工時」,而是對AI工具的深度掌握、跨領域的業務理解、快速學習新技術的能力,以及出色的溝通與專案管理技能。這些軟實力將成為決定性的差異化因素。
歷史的教訓
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會帶來類似的陣痛。當織布機取代手工織布時,織工們也面臨了相同的困境。但長期而言,技術進步總是創造出更多的價值和機會。
關鍵在於,我們能否及時調整心態和商業模式,從技術進步的受害者轉變為受益者。
未來的工作型態
我預見未來的軟體工程師將更像是技術建築師,專注於設計系統架構而非親手砌磚;更像是問題診斷師,能夠快速識別核心問題而非埋頭苦幹;也更像是創新催化師,懂得運用最新工具創造價值而非抗拒變化。
結語:擁抱效率革命
這個悖論的存在,實際上是市場機制尚未完全適應技術進步的過渡期現象。真正有遠見的工程師和客戶,已經開始摸索新的合作模式。
不要讓舊有的商業模式限制了你使用新技術的勇氣。
當所有人都在為效率提升而苦惱收入下降時,率先找到新商業模式的人,將獲得最大的競爭優勢。
技術的進步是不可逆的潮流。與其抗拒,不如成為浪潮的引領者。
如果你也是正在面臨這個悖論的工程師,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經驗和想法。讓我們一起探索新時代的工作模式。
👏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請不要忘記按讚和分享
關於作者: 一名長期觀察科技趨勢的研究者,專注於AI對工作型態的影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