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勞資調解會,完美演繹權力傾斜的現實
這週,參加了一場勞資調解會。
我並沒有參與在整個事件的分析、推進,僅僅是有機會旁聽一場90分鐘的對話,不只是為了金錢,更是制度與現實的角力。起初主持的主委開始協調,勞資雙方的委員(皆為政府單位安排無利害關係人)協助表明立場。一開始談償還金額,資方提出一個幾乎半價的價格,還不願意依法給員工出勤紀錄,想花錢了事盡快讓事件斷尾;但勞方目的拿回在法律上本就屬於自己的薪水,要的只是公道。
主委與雙方代表都希望事件就此落幕。他們勸資方考量若日後被檢舉、進入訴訟,會面臨的罰鍰與耗費;也請勞方想清楚,是否負擔得起訴訟費用與長期消耗。畢竟,法官的判斷難料,過程也充滿不確定。經過一連串釐清、討論再確認,最終是談出了一個不完美但是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簽字收場。
從一個觀察者角度,再次見識到「世界比我認知的瘋太多了」。
雙方今日會到勞資調解室,便是因為資方老闆因為違反了一連串的勞基法,舉凡加班、特休未休、出勤紀錄、資遣費、勞保高薪低報等等各種,幾乎能違反的法條都踩了,老闆欠了勞工幾十萬元的金額,私下協商未果才會上到勞資調解。
其實,出勤紀錄,是這次談判中的決定關鍵。
依法,勞工有權利爭取自己的出勤紀錄,資方不得拒絕,這攸關出勤及加班費等等薪資的計算;取得完整的出勤紀錄,有助於讓勞工了解自己到底被積欠了多少錢。然而,此事件中對資方而言,給了出勤紀錄等於拿了一把刀讓對方桶自己,日後可能被檢舉、被起訴入司法程序,因此,資方為了自保便拒絕給予出勤紀錄,即使「拒給」本身即是違法的行為。
最後的氛圍中,主事人員們強調這樣的資方願意給出近9成的金額算是「很有誠意」。
這就是讓我最問號的地方了......
「強者做基本的事,就會被視為恩賜;弱者爭基本的權利,就會被視為麻煩。」
資方願意出9成,說是有「誠意」;勞方被現實、壓力、協調氣氛推著讓步,沒有咬緊100%的條件,被視為「成熟與圓滿」。
我不懂,錢本來就是應該給的,怎麼變成一種恩惠了?
這就是在制度中立外表下,實則向權力傾斜的現實。
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精神,現代思維與傳統老派的衝突
恰巧的是,近期我剛好回母校協助複習教授「護理行政」,課本中關於組織、管理、領導等議題,跟現在醫療產業資方老闆的思維根本相互違背。
護理行政的課本裡面講得很清楚,現在早就不是那種『人只是工具』的觀念。像Z理論,強調的是忠誠、合作、長期承諾,員工參與決策、共享責任。或者像行為科學階段後期的發展,也提到員工不只是為了錢,他們要有參與感、被尊重、要能夠發揮自己。在理論、實證上,以長期經營與現代管理趨勢來看,把人當作合作夥伴與資源,而非消耗性的成本,才是比較「正確」、也比較「可持續」的觀念。
今天社會有這麼多的醫療勞資問題,會有這麼多護理人員離職,部分原因是根本沒幾間醫療院所,願意把護理師當成共創價值的企業夥伴對待;更諷刺的是,醫療院所要是沒有護理師,是無法收治病人跟照顧病人,他們是無法賺錢的。
醫療產業文化特性,變革風險被視為威脅
醫療體系本為一種高度階層化的結構、官僚制的管理,從教育一路延伸到臨床工作,都是「師徒制」、「年資導向」的邏輯,這種文化很難讓「扁平化」、「創新思維」有空間生長。同時,醫療工作牽涉人命,因此系統傾向保守與穩定。許多流程即使繁瑣或過時,但只要「不出錯」,就不容易被改動。這也讓制度很難推動創新或優化流程,尤其是基層護理師或新人。
反觀以近代中小創新企業興起為例,年輕世代相對傳統世代的工作觀念,漸漸地,工作不只是為了賺錢。近年,我們接受的教育,強化了對於價值感的重視,心理安全、認同感、透明與歸屬感,都是年輕世代對於社會的理想。新創公司大家彼此叫名字、快速回饋、可以挑戰主管,組織扁平,制度可以快速轉向;醫療產業受到大量政策流程等約束,牽涉繁複規範與責任歸屬,很難輕易鬆綁。
誠然,醫療體系有其不可取代的專業性與嚴謹性,但這不應成為拒絕改革的藉口。
教育賦予我們活出自己的能力,社會現實卻沒能準備好我們的加入。
這就是我同時身處在教育與社會現實中,深感衝突與矛盾的心虛;然而,這種「集體的不適應」其實也是變革的訊號。
時代的斷裂,也是重生的裂縫
現代許多年輕人畢業後,有幸參與時代交替,心痛地覺察到人與制度的斷裂,試著理解世代間困境。非常遺憾地,護理現場的過勞、壓榨、資訊不透明都是常態。衛福部跟資方站在有權有勢的地位,拿著自己訂定的制度跟數據說話,自欺欺人,完美地演繹什麼是「裝睡的人叫不醒」。
勞資雙方權力不對等的事實——這就是資本運作的模式、市場的規則、社會的現實,我們長大了,難道只得接受服從嗎? 當然是不可能!正因為這種遊戲規則的荒謬與扭曲,有時甚至提供了主動權與話語權給弱者。我們不一定要硬碰硬,也不需要每一次都抗爭到底;但要知道自己的節奏、方式和界線,聰明地與體制相處。我們的存在就是一種微小但堅定的挑戰。改變是進行式,淺淺地、默默地,很細微、很緩慢,但確實在許多人的努力下及犧牲下,朝著更理想的地方前進著。
身處21世紀的文明社會,混亂交錯的時代價值觀,令人難以理解的現實就在眼前;甲方與乙方的立場,缺乏對等意識的勞資關係,有些行業往未來走,有些行業還困在過去,問題就在於,我們想把這艘船開到哪裡?
真的很像選舉,但依舊老話一句——
未來就在手中,你想往哪去?
願所信之事,終成所行之路。 求的,也僅是問心無愧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