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人工智慧不再只是科技公司的實驗玩具,而是真正開始改變職場生態的關鍵力量。今年初,Meta 宣布裁員 5%,相當於約 3,600 個職缺消失。這並不是一時的緊縮措施,而是一場更深層次變革的開端。創辦人馬克·祖克柏曾在一場節目中提到,公司正計劃推出能夠取代中階工程師職能的 AI 工具,並進一步將部分開發工作自動化。這樣的方向意味著:不只是單調的流程會被機器取代,就連過去被認為需要專業判斷力的工作,也可能逐步交棒給 AI。

Meta 並不是唯一一個在這條路上快步前行的企業。金融產業同樣開始感受到壓力。根據彭博產業研究,全球銀行業未來三至五年內,可能會減少多達 10% 的人力。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對「重複性工作將被自動化」這一趨勢的真實反映。對多數工作者來說,真正令人不安的不是技術本身,而是那句懸在心頭的疑問:
我的工作,會不會成為下一個被AI取代的目標?
這樣的疑問,其實不只是社會直覺的焦慮,也已成為研究者正面迎戰的問題。2025 年 2 月,AI 新創公司 Anthropic 推出一項名為《The Anthropic Economic Index》的指標,試圖從系統面分析 AI 如何改變勞動市場的樣貌。這不是空談。他們運用了大量來自自家 AI 助理 Claude 的對話資料,整理出哪些工作內容已經有相當比例是由 AI 執行。這些真實的互動數據,比起問卷調查或產業預測,提供了更具體的觀察基礎。
更難得的是,Anthropic 並沒有把資料鎖在自家研究室,而是選擇開放數據集,讓學界、政策單位、甚至業界研究人員都能參與進來,一起討論:在 AI 與人力密切交織的新世界中,什麼是應該守住的、什麼又是可以重新定義的?

在這份研究當中,最受矚目的莫過於首篇分析成果《哪些經濟任務是由人工智慧執行的?來自數百萬次 Claude 對話的證據》(Which Economic Tasks are Performed with AI? Evidence from Millions of Claude Conversations)。
Anthropic 團隊利用他們 AI 助理 Claude 所產生的數百萬筆匿名對話資料,觀察 AI 在現實經濟活動中實際參與了哪些任務。這不只是紙上談兵,而是根據使用者與 AI 真實互動的紀錄,勾勒出人工智慧目前已經能「勝任」哪些工作場景,以及它可能對各種職業角色帶來什麼樣的變化。
研究團隊從龐大的資料中萃取出兩個值得深思的發現,這不僅揭示了 AI 已經走多遠,也幫助我們重新思考工作的本質與未來的可能樣貌。接下來的段落,將帶你深入解析這兩項關鍵洞察。
關鍵觀察一:AI 影響職業,但尚未顛覆整體勞動市場
根據研究,AI 的實際應用集中在特定類型的任務,尤其是軟體開發與內容創作,這兩個領域占了所有使用案例的一半左右。這意味著 AI 在現階段,主要還是用來加速有明確結構與邏輯的工作流程。
目前約有三分之一的職業會在部分任務中使用 AI 工具,但真正大規模依賴 AI(也就是七成以上工作交由 AI 處理)的職業比例其實非常低,僅約 4%。例如,一些語言與文學相關的教學工作者,已經開始大量用 AI 協助規劃課程或產出教材,但這仍是少數。
這樣的結果讓我們重新思考一個長期以來的預設立場:AI 並沒有以壓倒性的速度取代人力,而是以「補充者」的角色介入現有工作流程。那些關於全面自動化、工作大滅絕的警告,至少目前看來,還不必太過恐慌。

關鍵觀察二:AI 在工作中,扮演的角色不只是「取代者」
研究進一步指出,AI 在工作流程中其實有兩種主要的參與方式:
- 自動化模式:AI 被指派去「完成任務」,人類幾乎不參與,像是一種無聲的外包工具。
- 增強化模式:AI 作為輔助者,與人類共同協作、優化流程,是工作者的「數位搭檔」。
進一步拆解這個「增強化模式」,還可以看到三種典型的應用情境:
- 任務優化:人與 AI 一起修修改改,例如共同潤飾履歷、自動修正文稿、優化程式碼等反覆迭代的任務。
- 學習輔助:人類尋求理解,而非完成任務,例如請 AI 解釋一段法律條文的意涵、幫助理解健康報告等。
- 結果驗證:AI 幫忙檢查輸出,例如驗證 SQL 查詢語句是否正確,或檢查資料分析的邏輯有無錯誤。
從 Claude 用戶的實際行為來看,「增強型互動」的比例(約 57%)其實比「純自動化互動」(43%)還多。也就是說,大多數人並不是把 AI 當成替代人力的工具,而是拿來強化自己的能力、加快流程、或提升成果品質。
這提醒我們,AI 在職場上最有價值的角色,也許不是「一個不需要薪水的員工」,而是一個幫你補位、補強、補快的數位合作者。
小結:AI不會取代你,但會取代不懂用AI的你
眼下我們或許還不需要擔心被 AI 一夕取代,但可以確定的是,AI 的影響正穩步擴張。不論你是基層員工還是高階主管,現在就是認真思考的時候——我的工作模式,是否已準備好迎接 AI?我是否懂得用 AI 讓自己做得更好、更快、更有價值?
未來的職場,屬於那些懂得與 AI 共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