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無法控制情緒的出現,但我們可以選擇是否聆聽它。」
—— Susan David,《情緒的力量》
當你努力建立行動系統,開始安排時間、設計環境、養成習慣,你可能會發現:即使所有條件都對了,還是有時候「就是提不起勁」、「突然焦躁」、「莫名空虛」。
這時,你需要的不是再努力一點,而是停下來看看自己心裡怎麼了。這也是我們今天要談的主題:情緒日記(Emotion Journal)。
為什麼要寫情緒日記?
情緒就像一面潛藏的鏡子,反映著你內在的渴望、恐懼與未被滿足的需求。但我們往往習慣忽略它,甚至壓抑它,只想趕快「讓自己恢復正常」。
但真正成熟的自我管理,不是控制情緒,而是認識與接納情緒。
而寫下你的情緒,是最簡單也最強大的自我覺察練習。
情緒日記能帶來什麼?
- 釐清混亂:模糊的情緒寫下來後,就開始變得具體,你會更容易看清自己到底在怕什麼、卡在哪裡。
- 建立情緒語彙:從「我今天心情不好」進化成「我感到焦慮、失落和一點被忽視」,讓你與自己溝通得更準確。
- 識別模式:你會發現有些情緒總在特定情境出現(如週一早上、與某人交談後),這是觀察與修正的起點。
- 減少壓抑與轉移:很多爆炸性的情緒,其實只是累積太久沒出口,情緒日記是情緒的「安全釋放口」。
如何開始寫情緒日記?
不需要格式華麗、不必寫得好,只要真實地寫下來,就有效。這裡有三個入門框架供你參考:
✅ 框架一:情境 × 情緒 × 解釋
今天在會議上,提案被快速帶過,我感到失落與挫敗。
我覺得自己的努力沒被重視,也懷疑自己是否不夠好。
✅ 框架二:三問法
- 我現在感覺是什麼?
- 這個感覺想告訴我什麼?
- 我可以怎麼照顧這個情緒?
✅ 框架三:每日情緒掃描
早上:緊張(準備簡報)
下午:釋放(報告結束) 晚上:低落(朋友取消聚會) → 明天想留一點時間安靜整理自己情緒
你可以用筆記本、手機 App、語音紀錄,方式不限,重點是:誠實與持續。
情緒不是敵人,是導師
很多人會說:「我不想面對這些負面情緒,寫下來好像更痛苦。」
但事實上,逃避才是讓情緒發酵的溫床。
情緒就像一位導師,它出現不是來找麻煩,而是要讓你了解:「你需要關注的,不只是做得夠不夠,而是你活得像不像自己。」
為正念鋪路,從覺察開始
明天,我們將進入「正念」的主題,而情緒日記,就是這條路的起點。
當你學會觀察情緒,而不是被情緒操控,你就擁有了內在自由的第一把鑰匙。
你不是你的情緒,但情緒會告訴你自己在哪裡。
開始練習寫下它們,不為分析,不為壓抑,只為好好認識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