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思維》
🔶以下想分享本書令我印象深刻的三件事:
1️⃣和AI進行辯論「政府是否補助幼兒園」的哈里許.納塔拉真(Harish Natarajan)
辯論之前,大多數的觀眾都支持政府AI代表的正方,認為政府應該補助幼兒園。
然而,反方哈里許.納塔拉真說道:「即便你補助幼兒園,這不代表所有人都會去念……問題是,你幫助的是誰?你沒有幫助到的是那些最貧窮的人。你把不公平又過多的利益給了那些中產階級的人」。
有技巧的談判專家很少採取攻擊或防禦,而是以提問表達好奇。這就是哈里許.納塔拉真的做法,他開啟觀眾的思維。辯論過後,雖然哈里許並未獲勝,但他成功改變部分人從支持補助轉而反對補助。
AI可以從資料庫裡大量學習,不過,在為數眾多的論文裡,幾乎都是在攻擊別人的論點來支持自己的論點,因此AI無法學會以「不批判」的方式來贏得辯論。
「以提問表達好奇」是我對這本書學印象最深刻的部分。
2️⃣不斷給給予建議後所畫出來的蝴蝶

圖片來源:《逆思維》
一位名叫奧斯丁的同學被指派畫一張合乎科學正確性的蝴蝶,最初的一張畫的相當簡陋,乍看就是幼童的塗鴉作品。他的同學組成一個評論小組,在旁不斷給予建議:翅膀不對稱、翅膀形狀不對、何不加上圖案呢?
奧斯丁聽取建議並逐次修改,到第五張畫作時,成品令眾人驚艷不已!最難能可貴的是,奧斯丁僅是一位小學一年級的學童。
對育有兩個男孩的我來說,這個故事實實在在的提醒我:永遠不要小看孩子的能力!儘可能地激發孩子的好奇心,並讓他們在過程中獲得樂趣,這能讓他們建立起不斷思考、不斷質疑的習慣。
3️⃣跟著計劃走
作者的表弟雷恩,達成了家族的期望─成為醫生,儘管成為醫生的過程中,他曾經多次考慮走別條道路,然而最後卻還是「跟著計劃走」。而且,為了跟著計劃,雷恩甚至做了「承諾升級」,接受了十多年的醫學訓練。
「承諾升級」是一個令人警惕的概念─當我們決定做一件事,但這件事卻沒照著計劃走,我們不但沒有重新思考為什麼不如預期,反而是加倍努力,投入更多資源!
已經投入的資源捨不得放棄,到頭來只是浪費更多精力在不適合自己的事務上,這樣真的值得嗎?
這幾年,關於職業和工作,我只想提醒自己,不要去問孩子:「你長大想當甚麼?」。我不希望孩子「認同早閉」,我希望他們的未來有無限可能,而不是限縮在某一種職業或工作。就像作者在書裡說的「職業是你要做什麼,而不是你要當什麼」;「把工作視為要採取的行動,而不是想宣稱的身分,孩子才會變得更願意去探索不同的可能性」。
—
總之,作者透過《逆思維》這本書,鼓勵讀者凡事質疑、再次思考。本書舉例生活化、論述不枯燥,推薦給尚未讀過這本書,想學習「如何思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