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話筆記的魔法:釐清負面情緒,沒想到好事就這樣發生了》
心情很差的時候,剛好看到這本書即將上市,所以一上架就放入書櫃了。
既然是壞話筆記,那就先要定義一下什麼是「壞話」。以我自己的想法,「壞話」大概就是會讓人聽了不舒服的話吧!像是髒話、罵人的話,或是帶著個人主觀評價的言論。所以,承認吧!在人後說長道短,其實就是在說人「壞話」。
平時,我說的壞話多半是自言自語的髒字,不然就是私人日記或是和親密友人對話中的情緒發洩。
如果說,每天將心中的不悅一吐為快,就能讓好事發生,那好像滿值得一試的。
—
準備一本筆記本,然後在上頭寫滿壞話,這無疑是發洩情緒的手段。但,要讓好事發生,就不能只是發洩而已,作者更希望讀者能從自己寫下的壞話裡,一步步釐清自己不滿的原因,並找出內心真正的願望。
✨魔法的壞話筆記四步驟✨
1️⃣寫下壞話,區別素材和假素材
素材指的是實際發生的事情或事實。用( )框起來。
假素材指的是不確定是否為真的事情。畫__做記號
2️⃣吐槽情緒三次以上
在情緒的部分加上波浪線(我用粗體斜體取代波浪線)。所謂的吐槽,是對自己提出問題。「我為什麼會覺得○○?」中○○的部分,一定要帶入你感受到的情緒。
3️⃣找出設定並改寫
所謂的設定,是指成見、固有觀念、信念。
4️⃣把真正的願望分成心理面和行動面並寫下來
真正的願望,是指自己真正的心聲。假如是改寫設定後的自己,你要對自己吐槽(提問)「我真正想成為的狀態?」「我其實想要怎麼做?」
—
拿自己某天的日記來做範本試試。
1️⃣寫下壞話,區別素材和假素材
(我是帶小孩做聯合發展評估的媽媽,也是第二次見到趙醫師)。這位醫生針對小孩的問題,永遠只會回答「這是親職互動的問題,你們在家如何對待小孩,小孩就會有怎麼樣的反應」。 我想請問,哪個小孩的行為模式跟家庭教養無關?這醫生講廢話嗎?第一次看他門診我就很不高興了,居然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也要找這種根本不懂得同理父母感受的醫生嗎?帶小孩來評估的父母,在家受到的挫折還不夠多是嗎?來評估還要被醫生批判?我相信我不是唯一一個對這醫生不滿意的家長,(我有遇到家長因為這個醫生而不再到這家醫院評估和早療)!我不管醫院後續做什麼處置,拜託不要再讓我遇到這位醫生,我自己也不會掛他門診,我因爲這件事,到現在都還憤憤不平!
2️⃣吐槽情緒三次以上
「我為什麼覺得忿忿不平?」
👉🏻因為我不覺得小孩對父母和對其他人有截然不同的反應,就一定是家長有問題。小孩一定也能區分家人和外人,會有不同的表現,本來就很正常。但如果對父母的反應特別怪異、情緒特別激烈,難道可以全部歸責於父母嗎?我對醫生的評論感到非常不以為然。
「我為什麼感到非常不以為然?」
👉🏻醫生只從簡單幾句問答,就輕易下判斷,認為孩子的情緒問題來自與家庭成員的互動,這樣有客觀嗎?難道不需要參考其他資料、資訊嗎?孩子在父母面前表現是特別不一樣沒錯,但是他在學校的表現,也確實跟其他同齡孩子不大一樣呀!我以為醫生都是仁慈的,但這醫生卻讓我感到他根本不在乎家長的困擾,只想快速結案,根本沒有同理心,讓我很失望。
「我為什麼覺得很失望?」
👉🏻因為我覺得我提出的問題,並沒有被醫生充分理解。從醫生的回答裡,我無從得知孩子真正的問題,更沒辦法知道如何幫助孩子或是幫助我自己。
3️⃣找出設定並改寫
[設定] 「醫生都是仁慈的」
對這個設定進行吐槽(提問):「真的是這樣嗎?」
顯然不是,仁慈是我個人希望醫生有的特質。但事實是,醫生在他的專業領域具備知識和技術,在不違反法律和道德之下,是否仁慈,似乎和醫生這個職業無絕對相關。
[改寫設定] 「即使醫生不仁慈,我也能找到因應之道」
4️⃣把真正的願望分成心理面和行動面並寫下來
[真正的願望(心理面)]「我真正想成為的狀態?」
👉🏻我想成為情緒穩定、能陪伴並引導孩子的母親。所以,即使眼前這位醫生無法解決我的問題,我一定也能找到其他方式來改變現狀。
[真正的願望(行動面)]「我其實想要怎麼做?」
👉🏻持續找相關領域的醫生、治療師,為了改善和孩子的相處模式、營造和諧的家庭氣氛,我不會輕易放棄!
後續是,這次聯合評估的結果,哥哥被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併社交發展異常」,同時符合請領身障手冊資格。我在這次評估之後,帶著哥哥找了自費心理治療。一年之後,身障手冊因為進入學齡時期,須重新申請鑑定,我也藉此帶著哥哥換了一間醫院重新鑑定。
—
我覺得有些書是這樣,書本雖然提供了方法和步驟,但讀者不必然需要全部照抄、跟著做。而是可以自己吸收資訊後,擷取對自己有幫助的部分,以符合自己習慣的方式去運用書上的技巧。
至少我讀完這本書,並做了一次練習之後,我更加確定我不會真的買一本高級筆記本隨時帶在身上、隨時記下我的不愉快心情。別說隨身帶著一本筆記本是負擔了,我根本也沒有那麼多時間可以手寫那麼多字啊!
不過,心情不好的時候,或許再次用這本書的四個步驟,能讓我再次獲得力量也不一定。
以上,給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