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防雷,但這真的是值得細細觀賞的好劇!
前一陣子火紅的 Netflix 影集《混沌少年時》,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第四集,夫妻兩人真實又脆弱的互動。這篇文章想跟大家從劇中的內容,分享我對於夫妻如何一起哀悼,如何「一起難過」的想法。
適應悲傷的方式不同,成為彼此的距離
太太試圖靠近沉默的先生,說出:「你不一樣了,你現在經常暴怒,以前不會這樣。」
先生卻立刻回應:「別這樣說。」
這短短的一句話,背後藏著防衛、無力,也是一種對痛苦的逃避。
太太隨即說:「這已經成了你的口頭禪了,你總是說『別這樣說』、『別那樣說』……」
在她的感受裡,這樣的回應不只是迴避話題,更像是在拒絕情感的連結。
兩個人用不同的方式來面對失落,一方可能需要透過談話與情感交流來釋放悲傷,另一方則可能選擇沈默、理性、甚至避談,以保護自己不被情緒吞沒,當彼此當下的需要產生衝突時,很容易產生誤解與隔閡。
尤其是當兩人身處相同事件、卻有截然不同的經驗時,像是劇中,父親是唯一目睹孩子行兇影片的人,而母親沒有;或是常見的夫妻面對流產、選擇人工引產,母親與胎兒的獨特連結經驗,難以被另一半完全理解。這都可能讓哀傷的情緒更加孤單,彼此感覺「你不懂我」、「你在拒絕我」,情感的距離越來越遠。
給予空間,不急著讓對方振作
劇中後來,兩人開始說出心底的痛。
太太說她覺得自己不是個好媽媽。
先生則說他後悔在孩子求助的時刻轉開自己的眼神。
當太太說「我不是個好媽媽」時,先生先是安靜的聆聽,沒有辯駁,沒有要太太別再繼續說,而是在聽完以後回應:「你過去是好媽媽,現在也是好媽媽。」接著也說出自己心裡的疑慮「那我是好爸爸嗎?」不同經驗裡他們有著相同的心情。
他們給予彼此空間,讓那份內疚與失落得以被說出口。這樣的對話不只是「說出話來」,更是在「接住對方的情緒」。他們都沒有急著讓彼此「想開一點」,而是陪伴對方進入那份痛苦。
不是互相鼓舞,而是一起消化
整集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先生問:「我們應該做更多嗎?」這是一個深層的自責,也是夫妻倆內心的共同懷疑。太太並沒有急著否認或安慰,而是說:「我覺得我們應該要接受『我們應該做的更多』這個想法,我想我們可以這麼想。」兩人抱在一起哭泣。
太太這句話是一個深刻的共在,他們不逃避內疚,也不急著否定它,而是選擇與這份「應該做更多」的感受共處。他們一起停下來了,不是費力地互相鼓舞和安慰,而是一起接受這份感受,這遠比前面一句句「你是好媽媽」、「這不是你的錯」來得更深刻。
當伴侶一起面對重大失落時,陪彼此走一段難過的路
面對重大失落時,我們常常以為要彼此鼓勵、加油,才能撐過去,但事實是,當伴侶雙方都處在脆弱的狀態時,越想奮力拉起伴侶,越可能失去平衡而一起往痛苦的深淵墜落。
真正能拉近彼此的,不是鼓舞打氣,而是「我在這裡」。伴侶兩人的悲傷可能長得不一樣,一個人想說,一個人想靜,一個人在哭,一個人裝沒事。伴侶在哀傷的節奏可能也沒有同步,有人今天難過,有人一個月後才得以哭泣。每個人保護自己的方式不同,如果能理解那是對方正在努力度過悲傷的方式,也許就不會那麼快感到被拒絕。
如果你們正在經歷重大的失落事件:
當你想說「你怎麼都不說話」,可以試著說「我好想知道你現在的感覺」;
當你想問「你為什麼看起來像沒事」,可以試著說「我很難過,我想和你一起面對」。
用「說自己」代替「說對方」,比較不容易觸動彼此的防衛。
有些時候,甚至什麼都不用說,只要坐在對方身邊,靜靜陪著,就已經是最深的支持了。
失落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在我們的生命中留下凹痕。在諮商室裡,我看過一些伴侶在協助之下,能夠不急著讓彼此恢復正軌,願意在那些破碎的時刻裡,坐下來、靠近一點、也許一起哭一場、也許一起面臨說不出話來的靜默,一起哀悼的過程或許仍會感到撕心裂肺的痛,但不再孤單。就像劇中的那對夫妻一樣,在經歷過無聲的崩潰、拉鋸的爭執後,他們沒有馬上復原,卻慢慢學會了怎麼彼此依靠,那份互相依靠的信賴與能力,是失落的凹痕裡長出的新芽。
你也正在悲傷裡迷路嗎?若感覺辛苦,希望您能尋求專業的支持。
預約請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