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在 YouTube 上看到一集周慕姿心理師與唐綺陽老師的訪談,主要是談論關於「減少內耗」和「內耗與自卑的關係」。看完這集後我頗有感觸,因此想來分享一些自己的經驗和想法。
周慕姿心理師提到,從阿德勒學派的觀點來看,「內耗」的根源來自內心深處「我不夠好」的信念,也就是所謂的「自卑」。而人們會採取不同的「生存策略」來因應這種自卑感。
她舉了幾種類型的生存策略,包括:
- 討好型:透過迎合別人,讓別人覺得自己夠好;
- 對抗型:用競爭或反擊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 疏遠型:遠離那些讓自己感覺不夠好的人,心裡想著「他們不懂我」;
- 高功能型:用達成目標的成就感,證明自己足夠優秀。
這些不同類型的人,背後其實有個共通點---他們都在努力向他人證明自己,因此過度關注他人的眼光,把注意力放在別人身上。
另外,單純回應外界並不一定會造成內耗;但當你的回應沒有被接受,而你又開始懷疑自己:「我這麼做真的對嗎?」這種來回拉扯的心理歷程,就是典型的內耗狀態。
這讓我聯想到最近讀的一本書《深刻認識一個人》。書中提到有兩種類型的人:「照亮者」和「削弱者」。當你和「照亮者」聊天,會讓你覺得自己很聰明;而和「削弱者」者聊天,則會讓你覺得對方很聰明、自己很無能。
在金融業工作久了,我發現周圍的大多數人傾向成為「削弱者」,尤其是資深同事和主管。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經驗豐富、具備專業,習慣以權威來影響或控制他人;另一方面,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若不展現自己的聰明與幹練,似乎就容易被視為弱者。
聽到這集訪談,我更加意識到:身處在這樣一個充滿「削弱者」的環境,本身就是我經常感受到內耗的主要原因。尤其在與資深同事和主管溝通時,當我的意見被否定,內心就會不自覺地浮現出「是不是我不夠好」的念頭。
舉個例子,有些聰明且極具自信的同事,習慣性挑戰別人的邏輯,說話方式總讓人感覺「你的邏輯不如我」。當這樣的人指出我的意見「不符合邏輯」時,有時我確實會懷疑自己:「我是不是不夠聰明?」
但仔細想想,其實在同一個職位上的同事,都是通過相同的面試進來公司的,智商差異應該不會太大(但如果是透過不同管道進來公司的,或許有例外)。如果有人說出不夠符合邏輯的話,或許只是因為他的知識和專業尚不充足,而知識和專業是可以透過時間與經驗去累積的,並不代表他智商比較低。
我自己採取的生存策略比較像是前面提到的「疏遠型」策略---我會選擇與這些讓我不舒服的人保持距離。但與人疏遠後,我又會擔心:「這樣會不會讓人覺得我不好相處、在職場上留下不好的名聲?」這樣反覆在意別人怎麼想的念頭,正是造成我內耗的關鍵。
至於如何克服內耗,訪談中提到,不內耗的人,往往是比較「自我中心」的人。
這讓我想到一位前同事,最近聽她說,她被老闆針對,而那位老闆正是當初針對我、讓我選擇離開那間公司的原因。我同事面對這件事的態度,我認為很值得學習---
她說:「我覺得我很聰明,我到哪裡都可以表現得很好,不需要繼續在這裡浪費時間精力。」
我認為,若能像她一樣擁有這種「無條件肯定自己」的自信,就能大幅減少許多職場上的內耗。我也從她身上看到一個很重要的能力,那就是周老師所說的「劃界線」---別人要怎麼想,是他們的事,不會影響我怎麼看待自己。
不過,周老師也提到,自我中心的人比較容易想要去掌控他人,反而變成讓別人內耗的人。因此,最好是成為一個「自信、並且專注於自己事情的人」。
減少內耗的這條路,我自己也仍在練習中。總結來說,減少內耗的關鍵是:建立自信心。我從我那位前同事身上學到一個建立自信心的方式---去豐富工作以外的生活,從工作以外的其他領域獲得成就感,把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
最後,若是想要深入了解如何減少內耗,我蠻推薦周慕姿老師新推出的「停止內耗」課程,我相信上完這門課應該會有不少的收穫。
祝福大家都能成為在職場中不再內耗,更自在的人。
追蹤我的IG: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