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飯局,不是寒暄,是防線。
昨天一位好友告訴我,他們公司最近遇到不少麻煩。明明營收成長亮眼,卻因此被競爭對手盯上,開始一連串有計畫的抹黑與打擊。對方故意釋放不實訊息,讓他們在客戶心中產生疑慮,動搖合作基礎。
「所以我最近忙得要命,」他說,「不是忙開發,而是忙應酬,除了一場接著一場的拜會說明外,還有一場場的飯局,得見客戶、說明、澄清,再三保證,還要安撫。」他講得很平靜,但我聽出了疲憊。他不是在交朋友,而是在止血。他要拉住幾個關鍵客戶的信任,不只是穩住營收,更是穩住這家公司在市場上的立足點。
聽他說著說著,我腦中突然跳出四個字:「應酬,硬仇」
。
那不是押韻的巧合,而是一種人際現實的濃縮。
有些應酬,不是為了熟悉,而是為了防禦;
有些乾杯,不是為了情誼,而是為了擋刀。
⸻
這不是我第一次見識到「應酬」背後的張力。
在職場裡,「吃飯」從來都不只是吃飯。它可能是一場策略性的說服、一次臨時的停戰、或一種無聲的示弱。當競爭對手開了第一槍,最先流血的,往往不是業績,而是信任。而你能做的,就是穿上西裝、帶著笑容,在玻璃杯與熱炒之間,說服人相信你沒事,即使你正在全力滅火。
「硬仇」本來是私下對敵意的稱呼,但在這個情境裡,我發現它與「應酬」形成一種弔詭的對仗。你不會為了朋友上這麼多飯局;你也不會為了閒聊這麼辛苦安排時間。真正讓人不眠不休的,是對手設下的陷阱,是客戶耳邊的耳語,是你必須回應的那個「硬仇」。
⸻
我們從小被教導要與人為善,要建立人脈,但長大後才明白,應酬不只是一種人情,更是一種武器。在不得不喝的場合裡,我們敬的不是誰,而是現實。
而我想起這位朋友時,忍不住覺得,這些看似笑容滿面的飯局,其實每一場都是一種近身搏鬥,用語言護身,用酒精麻痺焦慮,用微笑掩飾立場。
有些仇,不能硬碰;
只能先喝一杯,再慢慢化解。
⸻
如你也曾在某場飯局中,意識到「這不只是飯局」,歡迎留言分享你喝下的那一杯,是敬誰?還是敬自己?

不是每一道光都為了照亮,有些,是為了觀察。
版權聲明:
本文及照片版權屬於作者本人所有,歡迎分享原始鏈接,但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轉載、複製、改編或用於其他任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