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不能被批評,而是被「回饋焦慮」綁住了。
這篇文章解析你為何聽到回饋會焦慮、如何破解內在防衛機制,
重新打開成長的心智回路,讓你從害怕回饋變成善用回饋!你不是怕被罵,是怕被否定整個人
「你這報告內容有點亂。」
「這提案邏輯不太清楚耶。」
光是聽到這幾句話,就足以讓你心跳加速、腦袋空白,甚至整天悶悶不樂。
你不是不能接受建議,而是:
你的大腦,根本把「批評」視為一種生存威脅。
這就是心理學中常見的現象:回饋焦慮(feedback anxiety)。
我們害怕的不只是意見,而是意見背後可能暗示著「你不夠好」、「你不被喜歡」這些深層恐懼。
這篇文章會帶你看見:
- 為何你對回饋會過度反應
- 回饋焦慮的心理根源與行為表現
- 如何訓練自己從「防衛」變成「接納」
✅ 1. 回饋焦慮不是玻璃心,而是大腦的防衛模式
大腦對於批評的反應,常常來自演化本能。
在原始社會裡,「被團體接納」就代表生存;
而「被否定」、「被指出錯誤」,可能就意味著被排擠、甚至死亡風險。
所以現在的你,一聽到批評,雖然沒人會揍你,但你的大腦還是啟動了自我保護模式:
- 腦內杏仁核(掌管威脅反應)啟動
- 專注力轉向「我要怎麼防禦」而非「我要怎麼修正」
- 情緒轉為羞愧、防衛、或是過度自責
👉 這會讓你錯失真正吸收回饋的機會。
✅ 2. 回饋焦慮會怎麼偷偷限制你?
如果你有以下行為,很可能你也中了回饋焦慮的隱性毒:
- 開始過度完美主義,只為避免被挑錯
- 做事前就先幫自己留退路:「這我只是先試試看啦」
- 別人提出建議時,先急著解釋:「我不是故意的」
- 工作完不敢主動找主管檢討,怕被打槍
- 收到意見後整晚輾轉難眠
這些都是回饋焦慮的防衛性行為,看似保護了你,實際上卻阻礙了成長的機會。
🧠 心理學支撐:自我威脅理論(Ego Threat Theory)
這理論指出,當個人感受到自我價值受到挑戰時,會自動啟動心理防禦,導致行為反應偏離理性決策。
✅ 3. 建立「回饋免疫力」的3個心理練習
好消息是:回饋焦慮是可以被訓練的!
🧩 練習一:區分「我做得不好」vs「我不好」
當你聽到批評時,立刻在腦中反覆強化這句話:
「這是對行為的意見,不是對我的否定。」
這能幫助你中斷情緒過度延伸的鏈條。
🧩 練習二:為自己加上語言緩衝器
當你收到建議時,不要急著解釋或回應,試著先說:
- 「這觀點我需要消化一下。」
- 「謝謝你直說,這讓我看到新的角度。」
- 「我會重新整理一下邏輯,再優化一次。」
這些句子能降低對方攻擊性印象,也幫助你建立安全的心理緩衝區。
🧩 練習三:反向建立「安全回饋經驗」
不要只等別人給你回饋,主動找你信任的人說:「你覺得我哪裡可以再做得更好?」
透過這樣的刻意練習,你能漸漸讓大腦適應「被建議不等於被否定」的經驗值。
「能承受真實的人,才有能力真正成長。」
— Brené Brown,《脆弱的力量》
🙋♂️ FAQ 常見問題
Q:我一被批評就很想哭,是不是太敏感?
A:不是太敏感,而是你的大腦對「被否定」的訊號過度連結到羞恥與危機。這是可以透過認知與語言練習來修正的,不需責怪自己。
Q:要怎麼讓自己更能接受主管的建議?
A:先練習「不立即反駁」,建立情緒緩衝空間。之後再用文字或口頭方式回應,也可以私下筆記主管建議,轉化成可執行項目。把回饋當成升級的原料,而不是批評的子彈。
📽️ 想聽我從心理學角度完整解析「回饋焦慮」怎麼形成?
👉 點這裡看影片講解 → YouTube 連結
當你越怕被批評,你就越難進步。
但當你能練習「不把批評當攻擊」,你才會真正解放你的潛能。
你不是玻璃心,你只是還沒建立面對回饋的心理肌力。
每一個成長型大腦的背後,
都藏著一段從「害怕建議」到「主動尋求回饋」的轉變歷程。
從今天起,練習讓批評成為資源,而不是壓力。
那一刻,你的成長才會真正開始。
© 版權宣告
© 本文著作權屬 Jack 的升級修練室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 更多內容請訂閱頻道:【Jack 的升級修練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