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回覆了,開心點開信件「我們對你蠻有興趣的,想請你針對某活動,提供一份簡報企劃/內容排程/品牌建議書。」
瞬間心裡兩個聲音打架:
「他們是不是對我有興趣?應該要好好表現!」vs 「等等...這已經是一整份專案了耶,我現在還沒進公司耶…」
對方一封信就能拿走你數小時甚至數天的努力,如果你什麼都不問就做,很可能白白付出還一場空。所以,該怎麼判斷對方要求合不合理?又要怎麼回,才能保住專業、又不破壞關係?
✅ 一份「合理的試作邀請」通常具備這些特徵:
➊有清楚的目的說明
明白告訴你:這份作業要觀察什麼?思路?內容力?邏輯?而不是無聲投球。
➋時間成本合理
工作量不應超過 1~2 小時,也不需要你做到像一份真正的企劃案等級。
➌與應徵職務密切相關
題目的內容與你申請的工作直接相關,而不是無關的測驗或廣泛型專案。
➍非直接可用的商業成果
對方不會把你的產出直接上線使用,例如作為行銷腳本或社群內容。
➎開放你提供過往作品集替代
表示對方尊重你已完成的經歷,而不是堅持要你免費新做一份。
❌ 相反地,這些徵兆就是你該提高警覺的訊號:
➊要你針對「公司實際產品」做完整提案
如果內容很具體,像是「幫我們現有的產品規劃新的行銷策略」,就很有可能是要你的免費點子。
➋公司不願解釋作業評估依據
問用途沒回、問回饋不說、甚至連時程都模糊不清
➌無償多輪試作還沒保障
試作一輪、補件二輪、複試三輪,過程毫無報酬也無錄取承諾
💡 面對作業邀請時,這樣回應可以幫你拉回主導權:
「了解,想再確認一下,這份提案主要會作為面試時討論用?還是有其他用途呢?希望能理解更完整的期待方向,讓我準備得更符合需求。」這樣的回應語氣專業、有彈性,也讓你在不破壞面試關係的前提下守住界線。
🎯不同職類該怎麼判斷?
1️⃣行銷/企劃職
若要求提供一整份品牌企劃、廣告策略、行銷文案,但沒說評估標準、沒保密協議,也沒說後續是否會邀面試——要警覺!
建議做法:只提供簡版架構,不提供具體創意內容。
👉試著這樣說:我可以提供過去的作品集或是簡要的提案邏輯方向,若需要進一步的細節內容,是否能等到面談中詳細討論,會更好讓雙方確認彼此期待。
2️⃣設計職(平面、UI/UX)
有時候設計職會要你畫一頁demo、或改現有作品。合理的是:「設計測驗」有說明時間上限、用途限定,並且在面試中會跟你討論創作邏輯。
但如果是要你做品牌新LOGO、設計商業圖稿,而且是公司現有客戶的需求 → 十有八九是在蹭免費設計。
👉試著這樣說:了解設計測驗的部分,想詢問一下,這次需求是模擬題還是有實際應用?希望確認雙方的期待,以便投入適當的時間與資源。
3️⃣內容創作者/社群經營/寫作類
常見的就是「幫我們寫三篇文案來看看風格」,還說:「不用很完整,我們只想感受tone調」。結果你花了三小時精修,卻連面試都沒進。
建議:只提供1篇方向,並強調非正式商業用途。
👉試著這樣說:我這邊可提供一篇風格參考的文字草稿,若後續確認進入合作流程,可再針對品牌需求進行深化。
總結一下:面對「先交作品」的情況,你可以怎麼做?
📍審查 3 項原則:
- 是否說明用途與評估標準?
- 是否在有進一步面談安排下提出?
- 是否內容具體到可直接商業使用?
📍你能這樣回應:
- 提供過去作品集
- 簡略草稿或邏輯說明
- 詢問是否有面談流程再深入討論
要避免:
❌直接送上完整企劃(尤其是針對現有產品的)
❌為了進面試而配合所有無限量要求
會尊重你時間與專業的公司,不會拿「作業」來試探你底線。
你越早學會用對方式說「這不太合理」越能篩掉那些只是想拿免費創意的公司
也越快遇到真正值得你花力氣準備的職缺
收藏起來,別再傻傻被說服:「這只是了解你能力的一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