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x財富雙軌人生系列27
你身邊是否也有這樣的親友——原本是公司裡的資深員工、部門主管,工作表現不差、收入穩定,是家庭的經濟支柱,也是典型的中產階級。然而某天,部門整併、公司轉型,或是一封「優退通知」,讓他忽然失去了職位。
這樣的情況,不再是個案,而是一種日益明顯的結構性現象,我稱它為——「雙中現象」:中產階級 到了中年階段 面臨失業困境。雙中現象為什麼會發生?
在過去,「中產階級」代表著穩定、有房、有車、有存款、有能力教養子女、安度晚年。但如今的現實是,即使在中產位置上努力多年,也未必能撐過職涯中後段的風浪。
尤其是 45~55 歲這段年齡,正是人生體力、精神、金錢支出最高峰的時候——上有老下有小、房貸尚未結清、退休金還未準備好,若突然遇上裁員、組織瘦身、或因跟不上數位轉型而被邊緣化,著實令人措手不及。
而更現實的是:這年紀再找工作,真的很難。
數據背後的隱憂
根據台灣勞動部與主計總處資料,雖然整體失業率看似穩定在 3% 左右,但若細看 45 歲以上族群,再就業難度明顯高出許多年輕人。更別說中產白領多數曾擔任中階主管、專業工程師或資深人員,想找回相同薪資與職級的工作,更是難上加難。
全球也有相似趨勢:美國 Pew Research 指出,中產階級在近 20 年持續萎縮,45~64 歲群體首當其衝。日本也觀察到,40~50 歲的中年職人雖曾是企業核心,如今卻面臨轉型裁員、數位落差、與再就業困境,形成大量非典型就業的「漂泊中年」。
為什麼中產中年,特別危險?
這樣的族群,面臨的是多重夾擊。
首先,是來自年齡的壓力。許多公司雖未明言,但潛在的「年齡歧視」仍然存在。他們擔心中年員工學習力差、身體狀況漸差、難以管理,也不願花資源再培訓一位可能即將退休的人。
其次,是技能的落差。過去在工作上打滾多年所累積的專業,可能在數位轉型或產業外移的衝擊下失去價值。舉例來說,一位擁有 20 年經驗的業務主管,若沒有數據分析與數位行銷的能力,很難在新的職場環境中找到位置。
再者,是身分與心理包袱。曾經領過百萬年薪的人,要從基層職位重新開始,光是「開口應徵」就已是壓力。企業也常質疑:「你真的會願意做這份工作嗎?你能適應嗎?」
最後,是現實中的經濟壓力。中年時期,正是許多家庭財務壓力最沉重的時刻——房貸還沒繳完、孩子還在念書,甚至開始面臨父母照護問題。在這樣的時刻失業,不只是工作問題,還可能要面對種種生活挑戰。
這是個人的問題?還是社會的警訊?
如果把這樣的情況看成個人的問題,往往會讓失業者背負「不夠努力」、「沒有轉型」的標籤。但從整體社會來看,這其實是一種結構性的風險。
當越來越多的中年中產陷入職涯斷崖,他們過去累積的經驗與貢獻無法延續,不只是人才的浪費,更可能對整體勞動市場、家庭穩定性與退休制度造成長遠衝擊。
那該怎麼辦?
對個人來說,40 歲以後就該預備自己的職涯「B計畫」。包括:持續進修、強化跨領域與數位技能、培養副業收入來源,並維持良好的健康與心理彈性。此外,更重要的是學會調整心態,放下「非某職不做」的標準,為自己開啟新的可能性。
對政策與社會來說,則應該:
- 鼓勵企業雇用中高齡人才,給予實質獎勵與誘因;
- 強化職訓體系的「實用度」,為中年族群提供真正在職場用得上的新技能;
- 建立轉職平台,讓這群仍具高度價值的中年人,有再站起來的機會。
不是你失敗,是社會沒有準備好
當一位中產階級者在中年失去工作,他失去的不只是薪水,還有尊嚴、自信,自我價值感。但事實是——這不是你不夠好,是這個社會還沒學會怎麼善待一位走到職涯中場、卻仍有能力與渴望貢獻的人。
現在的社會結構與過去大不相同,經濟、產業與技術變化的速度,遠超過我們職涯規劃的節奏。過去那一套「努力工作就有保障」的邏輯,早已失效。但社會安全網與轉職制度,還沒跟上。
所以這不是個人的問題,而是一個時代的斷層。
但我們不能只是等。從個人到制度,都該同步覺醒。
對自己,你可以從今天開始,為下半場預備一個備案、學一個新技能、建立一個收入副本;
對別人,可以多一點理解與同行,少一點責備與標籤;
對整體社會,我們需要一個願意重用中年人才以及友善的職場環境。
「雙中現象」是一個危機,也是轉機。中年不是走下坡,而是再一次拿回人生的設計權與主導檯。這一次,不為別人工作,而是為自己活出想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