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幾篇文章,大家多少知道我在不同領域之間,多元探索與學習的故事。大學5年,我總共修了216學分,獲得2個領域與教育學程學位,也前往荷蘭交換。因此很多讀者同儕或學弟妹都好奇:我是怎麼在4年半內修完這麼多課程,並維持一定水準的?我又是如何管理時間的呢?
這篇文章,小芝將分享大學期間的讀書方法與時間管理策略,除了學習方式、時間分配之外,還包含人際互動與合作的心得,希望能對同樣走在斜槓、多修之路上的你有所幫助!如果您也有私藏的時間管理方式,非常歡迎您分享,我會很樂於嘗試的!

一、現場吸收,當場提問:讓學習,在課堂就完成
「現場吸收」是我高中時的補習班老師一再強調的原則,讓我受用至今。這句話道理非常簡單,就是盡量確保在課堂上,完全吸收老師教授的內容。但是,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怎麼知道自己有理解呢?
我有2個實用方法:
- 對照課綱或課表:大學通常在學期一開始就會發放課表,每堂課一開始也會把該堂課的核心概念羅列於投影片。你可以對照課綱上的關鍵字,看看自己能否理解這些專有名詞的意思?如果沒有書本或資料,你能用自己的方式解釋嗎?若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恭喜你,你應該已經掌握了這門課的大致內容。
- 每堂課強迫自己提出1個問題:有些教授會要求學生針對現場來賓演講後提出疑問,列做成績的一部份。一開始,這對害羞的我來說簡直是社死現場,但隨著時間過去,我發現了這樣做的用意。當你害怕同儕會批評自己的提問,就會批判性的檢視自己的問題(歡迎參考:《慢速工作力》),從而統整、自己解答出某些問題的答案,也因此經由這樣的方式,加深學習成效。至於那些想破頭還是得不到解答的問題,經由現場的提問與回饋,也能立刻予以釐清,印象更加深刻。除此之外,我也發現,如果無法清楚定義問題,就代表我們對的理解還不夠深刻,因此也是一個學習成效的指標。
二、當天複習:遺忘曲線告訴我們,記憶當天補最有效
根據學習與遺忘曲線,學過的知識若沒有立刻經過複習,一天後遺忘的量是74%!因此,除了現場吸收之外,當天複習也非常重要。那麼,有哪些方式可以幫助自己有效複習呢?除了剛才的「對照課綱、自己講一次」之外,這邊再分享3個方法與訣竅:
- 回想內容:下課一段時間後,闔上書本或電腦,強迫自己回想這門課的內容。這能幫助你檢視自己對哪些概念不熟悉,進而立刻釐清與強化。而已經熟悉的概念,經過記憶的再提取,也同樣具有強化的效果。
- 睡前複習:相信這點許多人都聽過,睡前記憶特別適用於語言學習或其他需要背誦的科目,例如單字、概念定義、文法變化等,因為睡眠的「慢波睡眠階段(SWS, Slow-Wave Sleep)」對於鞏固陳述性記憶(能夠經由描述而傳達的記憶,例如英文單字或二戰歷史)特別有效。因此,同樣的時間與心力,若能改在睡前複習,會更有學習效果!不過,這當然不是鼓勵各位考前臨時抱佛腳、最後一課才將所有知識狼吞虎嚥啦!
- 老師說會考就是會考:這看似理所當然,但你可以想像,教授平常除了上課,還要研究、處理行政事務、帶研究生......這麼多事情,怎麼記得自己究竟說過什麼?可是,一旦教授自己說會考,表示這肯定是超重要的概念,才能讓他不假思索說出口。此外,一旦教授當下說了會考,就免去自己之後煩惱「好煩喔,該出什麼題目」的難題啦!所以,當教授說會考,極高機率就是會出現在考卷中!趕快劃記起來!
三、時間管理與工作環境:設計讓你不分心的日常
作為大學生,往往課業、社團、愛情等學分滿滿,我認為有兩個關鍵的方式,能幫助自己如期達成目標:
- 善用艾森豪矩陣,區分緊急與重要:將事情以「緊急」和「重要」兩個象限做區分,
緊急的事情,立刻做;重要的事情,每天/定期做。
就像是明天的考試,今晚一定要複習;如果是良好習慣如運動、與家人或朋友聚餐,則要提醒自己每天或者規律做,因為當下不做或許不會怎麼樣,但日積月累,才看得見改變。 - 2 分鐘法則,降低工作記憶負擔:任何能在2分鐘內完成的事情,立刻做。例如,若你負責預約已經確定時間地點的聚餐,就該立刻拿起電話或透過網路,完成訂位。如此一來,腦中的工作記憶才可以減輕,將精神保留給更重要的事情。
- 設計工作環境,守護專注力:開始工作時,把相關、需要用上的東西都放在手邊或書桌旁,才不會在需要的時候找不到,或者為了去拿這些工具、開啟這些檔案而分心。舉例來說,若某個科目有特定的筆記本,念書前就可以將課本與筆記本都拿到書桌前,或是將相關PPT開啟,才不會一邊看著課本或打開電腦,就被打斷了思緒,影響學習成效。
- 番茄鐘工作法:這應該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工作方法,也就是「專注25分鐘工作+5分鐘休息」,每2或3次循環之後,進行一次較長時間的休息。這個方法的細節因人而異,舉例來說,當我精神比較好時,我會以「30分鐘」為單位進行深度工作,再做5~10分鐘不等的休息。
- 關於如何計時也大有學問。之前我以手機計時,但我發現這樣一來,關鬧鐘時就會看到手機,進而影響專注度。因此後來我發現了這款鬧鐘,同時具有計時、鬧鐘、溫度顯示、時鐘4大功能!只要將指定面朝上,就會顯示相對應的功能。更具巧思的是,「計時」和「時間顯示」的功能恰好位在相反兩面,這樣開始計時的時候,就好像將計時的沙漏翻轉過來一樣,很有儀式感呢!大家可以點選我的連結購買,不只價格平易近人,也可以替我帶來蝦皮分潤收入,表示對我的一點點支持喔!謝謝大家~
- 購買連結:https://s.shopee.tw/2qJy3xNShL
四、考前準備與AI工具:用科技加速你的準備效率
平時累積了這麼久,終於到了考試驗收成果的時候了!那麼,大考前該如何準備呢?分享我的2個建議:
- 善用作業、平時考卷或考古題:我會在考前重新寫一次考卷、作業,尤其是老師上課有檢討的題目。可以用手遮住答案,若老師有上傳檔案,則可以直接影印或下載新的。因為從忙碌教授的角度來想,考「作業、平時考或以前出過的類似題目」,不只出題時比較輕鬆,也能確保認真的孩子拿到分數,減低人情壓力,也比較不用花時間額外構思考題。
- 善用AI:這是我在大三、大四左右,chatGPT開始蔚為風潮之後,同學與我分享的。將紙本筆記與上課檔案轉為文字(若本身就是文字檔,就可以跳過這個步驟),並在老師考前猜題時,詳細記錄老師講的題型,最後餵給AI,請AI生成題目。雖然這麼做未必完全命中,但總是有模擬試題可以幫助自己掃描與偵測盲點,加以補強。
- 參考Prompt:
「請根據以下筆記,出三題選擇題與兩題簡答題,並附上答案解析」
- 參考Prompt:
五、人際合作:時間管理的隱形翅膀
學業,不是零和遊戲,不是非得踩著別人往上爬不可。以上四個技巧,其實都可以與朋友一起學習與完成。我曾在交換時與朋友組過線上讀書會,即使有時大家分處不同國家,依然能閱讀彼此的筆記與出的題目,最後一起順利通過考試。
此外,大學必經的分組報告若沒有不同的聲音,就會閉門造車,無法獲得突破性、有創意的成果。也有些時候,自己真的會突然發生某些緊急的事情,這時候若有信任、善解人意的朋友能夠分擔,和硬是交給交情不深的同學處理相比,比較不會過意不去。畢竟說到底,人際上的一切往來,都是交換。
以我自己的經驗為例,身為雙主修的學生,我在心理系沒有「家產(學長姐留下的筆記、考題等)」或「考古題」,但我很幸運,在一些課堂上強迫自己與其他同學討論、交流,漸漸地建立了友情。我經常提供他們課堂筆記,有時甚至偷偷幫忙點名,到了考前,他們自然想起了我,願意與我分享家產與考古題。
我想說的是,我原先並沒有預期得到這樣的回報,反而是希望能透過一些小小的舉動,與心理系的同學有更多交流與認識。懷著與人為善的初衷,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美好收穫。
小結:完美是優秀的敵人
以上5點關於「大學生的時間規劃與讀書方法」,希望能幫助到更多覺得自己時間表爆滿、壓力山大的朋友。最後,我也想用笛卡兒說過的話,溫柔提醒大家:「完美,是優秀的敵人。」 我們不用事事盡善盡美,因為當我們瞄準月亮,自然會落在群星之間。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如果你正在經歷雙主修、交換,或者總覺得時間永遠不夠用的日子,歡迎留言告訴我你目前最困擾的是什麼?或許我能從自己的經驗中找到些共鳴,陪你一起想方法。
或者,我也很想聽聽大家的做法,各位是怎麼在忙碌中維持效率與平衡的呢?有沒有特別受用的學習工具或生活儀式感?歡迎一起交流,讓這篇文章的價值,因為更多人的經驗分享而更完整。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 「樣樣通卻樣樣鬆」?其實,斜槓與多元身分,帶來的是自由與底氣
- 理組比較賺?文組比較迷惘?其實你該先問自己這些事
- 大學教我的事:後悔、成長,學習說再見
- 《老師沒講的24件事》:從西班牙教授的人生智慧,看那些課本沒教的人生功課
- 《全球人才搶著學!密涅瓦的思考習慣訓練》教你高效決策,給你人生釣竿
- 《我,刀槍不入》閱讀心得:地表最硬派勵志書,突破低潮的3個覺醒時刻
- 無法熊熊燃燒,就做暖暖的光
- 成熟的真相:不是全都要,而是學會取捨
- 生活省思|春心常在:教學,讓我找回人性的溫度
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
或是對小芝女其他心理學觀察、英文學習、好書閱讀、歐洲旅行、美食日常等內容有興趣,
歡迎隨喜打賞,或者訂閱、請我喝杯咖啡☕️
您的支持,是我持續創作的動力,感謝您!🥰
更多遊記與生活觀察,歡迎追蹤:
FB:小芝女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