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讀到一篇匿名提問:「不懂就問:理組或文組,我該怎麼選?真的只有理組賺得到錢嗎?」文中流露出對文組的興趣,卻也夾雜著對未來出路的焦慮,讓我深有所感。
選組,是多數人在人生早期就得面對的抉擇,看似只是在「興趣 vs 出路」、「熱愛 vs 薪水」之間拉扯,但實際上,每個選擇背後,牽動的其實是:你想成為怎樣的人?你能在什麼樣的環境中成長?
因此,身為一位文組出身、後來跨界理組的學生,我想以自己的經歷(外文+心理),結合網友與親友的分享,一起來談談——在選組這條路上,我們應該問自己什麼問題?本文沒有標準答案,但希望能幫你釐清思緒,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我的背景:妥妥文組,大二挑戰理組
也許該說是幸運,從小我的興趣與能力都非常一致且明確:英文不錯,也喜歡閱讀歐美文學;此外,對語言學、發音規則等特別敏感。舉個例子,高中有次老師問:「為什麼 possible 的反義字是 impossible,但 capable 卻是 incapable?」我很快就可以回答出「因為發音器官不一樣!......」從這些微小的地方,都讓我知道自己很適合念外文系(全名「外國語文學系」),因此,高一下選組時,我毅然選擇了文組。

攝於台大文學院
你說,家人不會擔心嗎?
其實還好。畢竟雖然我成績不錯,但家人也知道我不適合理組,或者至少,我在這些科系裡面會追趕得非常辛苦。他們見過太多孩子被逼念不喜歡的科系、讀得痛苦甚至休學的例子,不希望我也落得同樣下場。
此外,在一般社會觀點中,文組還是有很多可以「吃香喝辣」的科系:財經、法律、商管等仍是社會公認的「好出路」。據說我爸當年就想先讓我進文組、開心一點,之後再慢慢「引導」我選法商科。
抱歉老爸,事與願違啦。
填志願階段,除了興趣與出路之外,我們也開始研究每個學校的科系的資源與未來方向。例如:台大會計系與美國天普大學提供雙聯學位制度;其他不同學校與科系,也都有各自的優勢。這些誘因讓我們猶豫了許久。
- 以分數來說,我有機會上台大法律
- 但我個性細膩敏感,對社會黑暗面承受力不強
- 當時我對數字不夠敏感,財經科系大概也念不來
(粗體註明:人是會變的,交換之後我成了對數字超敏感的精算師XD)
文組只能餓肚子?
於是,雖然父親有點失望,我還是開開心心進入了台大外文。我也與家人約定:「我會一邊多方嘗試,努力找出自己的專業,如果真的失敗,那麼我就去當老師。」
這樣一方面讓他們安心,一方面也保留了探索的空間。畢竟對外文、中文、歷史等文組科系來說,老師確實是文組科系中最穩定、也最容易想像的職業。
不過,這些科系還是有高薪的可能喔!補教老師是最經典的例子,可以選擇自己的薪水、教學內容、甚至學生,建立影響力,更不用被學校冗長的行政事務束縛。
此外,這些重視「軟實力」的科系,能夠訓練我們的批判思考(「作者表達什麼樣的立場?」)、換位思考(「作者為何有這樣的立場?」)、溝通能力等,在AI的科技時代下,這些依然是不可或缺、不可取代的。
那為什麼我又跑去雙主修心理系?
答案還是一樣:興趣驅動。
可能和家庭背景有關,從小我對心理學、特殊教育等一直很有興趣;而大量閱讀的經驗,也讓我對「人為何這樣感受、那樣行動?」深感好奇。因此,大一下學期終於修到熱門的「普通心理學」後,我確定要繼續往這方面探索。
但我也知道心理系雙主修申請競爭激烈,一開始沒抱期待,只想「就算只拿到輔系也很好」。
原因在於,雙主修審核的重點是:成績、自傳及申請動機。大一時,我還沒有那麼認真念書,而系上有另外一個同學拿了兩次書卷獎(甚至一次是卷一、一次卷三),同樣非常積極申請心理系雙主修。
很幸運的,最後是我脫穎而出了。我不知道那位同學的備審寫得如何,但另一個主要原因,應該是我曾經修過「普通心理學」並拿到A+,但這位同學並沒有。(後來我們竟然來到同一個老師底下的實驗室,一開始我總是覺得超尷尬......)
因此,我決定把這難得的機會,看做老天給予我的肯定與指引。一學期29學分,一咬牙就過了。
只是當時,我並沒有想到「決定完成心理系雙主修」會成為接下來三、四年,甚至到研究所階段,如此重要的決定!
理組真的比較難嗎?
先來看看心理系有哪些偏重「理組腦」的科目吧!包括: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微積分、普通物理或化學,以及普通生物學。這些訓練都為之後的心理實驗法、心理測驗、生理心理學等奠定重要的基礎。
雖然統計和微積分幾乎都忘得差不多了,但這一年多的訓練,也帶給我思維上的轉變。學了統計,才理解人們為何會用偏見來評斷他人;學了微積分,才體悟到「幸福或許沒有最大值,但逐漸靠近的過程,就是幸福」。
理組不一定比較賺,也不一定比較快樂:以心理系、醫學系、電資科系為例
心理系的學生,未來通常有幾個選擇:走學術,繼續讀研究所;做UI/UX設計、用戶體驗研究、市場調查等與使用者心理相關的工作;做人資,協助企業了解員工需求、設計培訓與發展計畫;往輔導領域探索,成為學校輔導老師、諮商心理師;或者成為臨床心理師等。
當然,也還有很多跨界應用:像是教育科技、行為經濟學、心理行銷、犯罪心理分析……等領域,也都非常需要心理學的專業知識。心理系就像一個「萬用基礎學科」,能和很多領域產生連結。重點不在於「學了什麼」而是「怎麼把心理學用在你想走的那條路上」。
那其他科系呢?出路又是如何?
以醫學系來說,許多人都對現行醫療體制越感無奈。從醫未必能賺大錢,但絕對需要極大熱忱。因為真正有需求的科別,例如急診科、心臟科等,因為工時長、醫療糾紛多,而越來越少人願意投入。大家搶的是皮膚科、整形外科或眼科這些「工時短、收入穩」的科別。
但這些也不是你想選就有,而是靠實習與成績爭取來的。
至於電機、資工等,根據我所讀過的文章、親朋好友經驗分享,以及這幾次實際走訪新竹,我知道的是:進竹科薪水一定是高的,只是你必須犧牲生活品質,主管一通電話,隨叩隨到。但是,各位可以看看新竹的房價,如此居高不下卻依然熱絡,走在路上也隨處可見年輕夫妻挽著小孩子。這和養寵物為主或頂客家庭的台北,絕對是很大的差異,因此可見對有些人來說,這樣的犧牲是值得的。
選薪水還是興趣?問問自己...
回答薪水還是興趣之前,也許你可以先問自己以下問題:
- 我撐得住這樣的工作環境嗎?
- 我念得來嗎?(沒念完怎麼談工作)
- 就算追興趣失敗,我有備案嗎?
還有一個常被忽略的問題是:這個科系的環境和同儕,能不能幫助我成長?
正如《慢速工作力》提到,真正的好作家,往往不是因為學位本身,而是因為在那個學位裡,遇到了一群能互相砥礪成長的同好。
結語:行行出狀元
如果你問我,若我有能力念理組科系,我會怎麼選?
我的答案是:行行出狀元。
如果能力與態度不好,進入再好的科系也沒用;如果願意持續自我提升,做什麼都會成功。
我曾經聽過有學生憑著加分制度進入法律系,卻始終心繫特殊教育,結果大學五年過去,兩邊皆空;也有同學以外文系當跳板,進入後憑著自己的努力,轉到自己有興趣的傳播領域。
我也想提醒,上述故事都還沒有完結,沒有人知道第一個學生會不會找到新的熱情,第二位也可能會後悔自己的選擇。重點是擁有持續努力、精進自己的心,並且願意與不同的人激盪、反思、成長。
人生本就充滿未知,每個決定本都夾雜著現實與內心的拉扯。路是人走出來的,當我們能靜下心,傾聽自己與他人的心聲,願你也能找到自己的路。
延伸閱讀
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
或是對小芝女其他心理學觀察、英文學習、好書閱讀、歐洲旅行、美食日常等內容有興趣,
歡迎隨喜打賞,或者訂閱、請我喝杯咖啡☕️
您的支持,是我持續創作的動力,感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