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很喜歡電影《蜘蛛人:返校日》中,鋼鐵人對Peter Parker說的一句話:
"If you are nothing without it, then you shouldn't have it." 如果你少了它就一無是處,或許你本就不該擁有它。
我曾以為這句話只適用於金錢、地位或人際關係—那些我們害怕失去的事物。但當我回顧自己多線並進的大學生涯與斜槓生活,我才發現,這句話也適用於我們對自己「身分」的依附,而「斜槓」正是最好的註解。
我花了五年才完成大學學業,比多數同學多了一年。這段期間,我雙主修外文與心理、前往荷蘭交換、也修讀教育學程。此外,我也持續接案與教學,展開了忙碌的斜槓生活。只是,在這樣的過程中,身分越多卻越讓我侷促不安。總覺得自己像五技的鼯鼠,樣樣通、卻樣樣鬆。看著許多同學早已堅定志向,我甚至懷疑,像我這樣「無法被歸類」,是不是搞錯了什麼?
然而,隨著時間過去,我慢慢在每個角色耕耘出自己的天地,找到價值所在。在外文系
的課堂上,我能運用心理學的思維補足文學分析;在心理系
的演講廳,我的外語能力和語言學知識,都讓我更容易理解課堂,並且提出深刻的問題。在教育學程
,老師也邀請我分享跨領域學習的觀察與經驗,鼓勵我將這樣的整合能力,延伸、推廣到教學現場。
正是這些看似破碎的小片刻,讓我意識到:多元身分,不只是用來證明我「會很多事」,而是彼此支撐、相互成就的基礎。當我在人際、學業或工作上遇到困境時,我不再只有一條路可走,而是擁有了更多選擇。
舉例來說,我可以從事文學或心理的研究,抑或投入國高中教學現場;如果不想受到體制的侷限,我還能獨立接案,自主決定學生與收入。而家長們之所以選擇我,並不只是看重我的英語專業—畢竟這樣的人才所在多有—而是我心理系的背景、溫柔有耐心的特質,以及在國外生活的視野。
那些我曾以為「擦不上邊、不夠專業、難以歸類
」的經歷與特質,竟成了我與眾不同的亮點所在。
現在,當我在不同身分之間轉換,我已不再侷促不安,反而發現:我永遠有退路。即使失去其中一個角色,我也不會一無是處。
「狡兔三窟」,斜槓不只是生存策略,更是一種生活態度。跨領域帶來的,不只是額外收入,而是多重身分所蘊含的韌性與自由。即使遭遇不可控的挑戰,我們依然有底氣,為理想的生活買單。
打造「三窟」的過程,也許就像是挖隧道一般漫長、不見天日,但當我們持續以熱情和責任感,用心耕耘每一片天地,這些努力,終將成為日後發光的能量。
謝謝閱讀到這裡的每位朋友,我想對還在努力、或者可能還感到迷惘的你說: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花期,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延伸閱讀
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
或是對小芝女其他心理學觀察、英文學習、好書閱讀、歐洲旅行、美食日常等內容有興趣,
歡迎隨喜打賞,或者訂閱、請我喝杯咖啡☕️
您的支持,是我持續創作的動力,感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