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囝仔人有耳無喙。」
你有聽過這句話嗎?這是很多人小時候耳熟能詳的一句話,我也是。
還有一句「不要問這麼多」,常是大人在不想或不知如何解釋時的擋箭牌。若你繼續追問,便會被貼上沒禮貌、不懂事的標籤。久而久之,很多事我們真的就不問了。
只要乖乖聽話,就能贏得「乖孩子」的讚揚;一旦反駁或不配合,則會被貼上壞孩子、沒家教、讓家裡丟臉的標籤。
我,就是這樣長大的。
長輩說的話,就算我不同意、不想做,明明有話想說,也會選擇沉默,因為說出口後,常常換來的是斥責、否定,甚至失望。
漸漸地,我成了那個「沒什麼想法」的人。但那真的是因為我沒有想法嗎?
事後回想,其實我早就有感覺、有判斷,只是在那個當下,我錯失了表達的時機。
因為我總是害怕:害怕意見太多、害怕被視為幼稚或不被接受、害怕表達會破壞氣氛。 於是我選擇把話吞回肚裡。 然而,每當我感到委屈、憤怒,或想為自己說話時,卻怎麼樣也開不了口,只能任由情緒在心裡翻滾,最終化為不斷內耗的沉寂。
這種狀態,伴隨了我好久。
尋找我的頻率:從52赫茲的鯨魚到非暴力溝通
《52赫茲的鯨魚們》這本書,深深觸動我的是「發聲」這個核心概念
那頭被稱為「世界上最孤獨的鯨魚」,發出無人能聽見的高頻率叫聲。牠在海裡游動著,身邊可能不乏同類,卻沒有誰能理解牠的呼喚,牠也聽不見別人的回應。尋找同類,是一件孤獨又漫長的事情。然而,52赫茲的鯨魚還是持續發出牠的頻率,因為牠明白,沉默並不會改變還沒找到同伴的處境,但沒有發出聲音,就不會有後續。
這份孤獨的堅持,讓我開始回望:我是如何找回自己的聲音的?
我是在一段彼此越來越沉默的關係裡,開始接觸《非暴力溝通》這本書。
起初只想找到「好好說話」的方法,卻意外發現:原來我從小習得的語言習慣,早已讓我失去表達能力,這也是我總覺得「溝通困難」的原因之一。
然而,實踐的過程,一點也不容易。
讀過這本書的人或許能懂,剛開始實踐時那種「卡關」有多明顯。光是第一關「觀察」,我就常常卡住。例如,當我想說出「我觀察到你…」時,大腦馬上跳出:「這是不是在指責?對方會不會不舒服?」結果話到嘴邊,又再次吞了回去。
後來,那段關係並未等我學會開口,就劃下了句點。
但這條路,我沒有放棄。
跑道上的堅持:找回我的聲音
之後,我開始在朋友、家人、同事,甚至後來的伴侶身上慢慢練習。
每一次,都是一場長期且不易的修煉:先理清情緒、再辨識感受、最後說出需求。
而真正難的,不只是方法本身,更是面對「對方不一定懂你、也不見得想改變」的那份孤獨感。
那感覺像是一場馬拉松,但整條跑道上,只有我一人獨行。
我也曾懷疑,這份努力到底有沒有用?是不是只有我在意? 但我選擇相信,這份堅持會讓我更接近真正的連結,也更靠近真實的自己。
那通電話後,我知道我真的變了
直到今年某天,一通與父母的電話中,我發現自己竟自然而然地運用了非暴力溝通。
我清楚說出自己的感受與立場,沒有情緒爆炸,也沒有壓抑。對話結束後,我們彼此理解對方立場,也終於找到一些共識:我們都明白,問題不在於誰對誰錯,而是「如何對話」,才是影響親密關係的關鍵。
那通電話之後,我才真正感覺到:我找回了自己的聲音。
回頭看,從接觸非暴力溝通到現在,已至少三年。
每當我又把自己的聲音藏起來時,我都會再次練習並提醒自己:這是一條值得走的路,別放棄自己的聲音。
書寫,是另一種發聲
除了說話,我還學會了一種「發聲」的方式:書寫。
那些當下說不出口的話,我都寫進文字裡。
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那些說不清的情緒,一點一滴寫下來,這不只是讓情緒有了出口,更讓我慢慢看見自己。有時寫著寫著,才發現自己原來還記得那些話、那些畫面,也才明白,自己其實一直都很努力。
透過書寫,我整理了很多混亂,放下了一些不再適合的信念,也讓心裡有了更多空間。
而一篇篇的文章,正是在這樣的過程裡誕生。
結語
其實,我對《52赫茲的鯨魚們》的劇情本身感受不深,甚至對角色設定感到有些距離。它並未給我評論中那種強烈感動,但它卻喚醒了我一直以來關注的核心主題:「被聽見」。
或許因為我過於理性,無法將這本小說單純視為情感投射的對象,但它仍促使我提筆,重新整理自己的故事。
原本以為寫不出什麼,沒想到竟然寫到要分成兩篇(笑)!
原來不是沒感想,只是那些感想的核心,不在小說本身,而是在我自己的人生裡。
下一篇,我想聊聊另一個觸動我的主題:「靈魂伴侶」。
當我學會發聲之後,我對「連結」這件事,有了新的理解。
歡迎你留言分享你的聲音與故事。
願我們都能在彼此的頻率裡,被聽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