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 paper 30 分鐘是研究生的基本功,
但很多人會遇到同一個瓶頸:文字看不進去,
讀到第三頁就開始懷疑人生。這時候最好的解法,不是硬撐,而是直接跳去看圖與表。
因為圖表背後,藏著作者的思考脈絡,甚至比正文更快讓你抓到重點。
▍潛語法 1:圖表是作者的「問題地圖」
不要只看圖畫了什麼,先問自己:
「這張圖想回答什麼問題?」
好的 paper,每張圖表都不是裝飾,
而是作者想用來回答一個「特定子問題」的證據。
當你能用一句話寫出每張圖表在解答的問題,
等於你已經拆解出這篇 paper 的研究架構。
▍潛語法 2:圖表順序=研究邏輯順序
圖 1、圖 2、圖 3 往往不是隨意排的,
而是作者認為「理解這個研究」的最佳順序。
先看圖的排列,猜作者想鋪的邏輯線,
再去對照文字,你會發現自己看得更快、理解更穩。
讀不懂全文沒關係,
先能從圖表順序中,說出研究的「故事線」。
▍潛語法 3:表格是「概念翻譯器」
表格不是單純的數字堆疊,
而是作者幫你把實驗、模型或理論拆解成「可以比較」的元素。
讀表時,先試著不看標題,只看欄位和數字,
問自己:「這張表想要讓我比較什麼?」
當你能回答這個問題,
你不只是看懂了數據,
而是進入了作者「建構論證」的方式。
⸻
讀 paper 30 分鐘不一定要從 abstract 硬啃,
當文字卡住,就先從圖表下手。
因為圖表是作者的「潛語法」,
能讓你最快進到一篇研究真正的思考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