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從學生時期就一直有創業的念頭,最近翻開長灰塵的草稿區,發現了這篇沉積已久的文章,趁著空嫌把這篇文章完稿。
主要是自己的思考筆記,思慮不周還請專家補充。
狹義與廣義的創業
狹義的創業觀點,就是自認沒願景、沒點子、沒技術、沒市場,就不該走創業的道路。很多人被新聞媒體的創業文給荼毒,誤以為所謂的「新創事業」就非得是特立獨行的營業項目,或是必須有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使命,抑或是非得是很新穎的點子或前緣技術才能創業。
創業不需要多偉大或多創新,創業的本質很簡單,簡單幾個字:
解決社會問題。
俗話說「殺頭生意有人做,賠錢生意沒人做」,供給者的誕生,源自於市場需求。
即便是相同的創業項目,不同的經營方式,所產出的供給選項也不盡相同。對於需求者來說,根據眼前的問題,衡量手中的預算資源,選擇最適解。
Price is what you pay, Value is what you get.
-Warren Buffett 華倫·巴菲特
市場已經有一堆人在賣雞排,仍然可以創業賣雞排;手搖市場飽和,這句話從我國中聽到現在有十餘年,這些年手搖飲仍是熱門的創業選項;會計師事務所蹲個幾年,累積指名的熟客直到自立門戶,長尾的口碑執業二十餘年屹立不搖。
即便數位變革如洪水猛獸般襲來,
市場需求不會不見,它只會換個形式出現。
當原本的產業結構重新洗牌,只要足具慧眼,總會嗅得一絲商機。
市場永遠不缺機會,只缺發現商機的洞見。
從零開始
一般人認知的創業,一切從零開始。不過現在都是先選擇斜槓當副業,直到養得起自己後再決定全職創業。
創業的型式,又能分成個體戶、工作室、商業登記、公司行號等方式。
對於資本與資源都相當有限的普通人來說,不論是兼職副業還是全職創業,可以專注朝輕資產與無形資產著手。
事務所/工作室
典型的事務所,像是會計師、記帳士、律師、公證人等等,都是傳統企業的一環,出來開業所做的事跟前輩們做的事沒兩樣。能做到自立門戶養活自己,專業只是基本功,通常在前東家跟客戶就已經是老相識,在互信的基礎上,靠著就是黏著度與好口碑,方能基業長青。
工作室的前身,個人認為可以從事務所的概念追溯,只是工作室的樣貌更為多元,從攝影、室內設計、剪輯、腳本、水電、按摩、後製特效、機車行、YT等等,都可以是個人工作室的一種,只是為了不被「事務所」三個字束縛,工作室的說法才越來越普及。
兩者的共通性就在於,都有至少一門專精的手藝賴以在市場生存。
內部創業
公司內部的新事業單位,主要為了開發新營業項目、甚至是重點項目而生。
也可能是優秀的員工要出走,打算自立門戶,公司以內部孵化的提案,藉此留住人才。
抑或者,老闆看你真的是人才,也認為商業構想很好,願意放你高飛,提供資金入股支持,不僅技術支援,甚至還介紹客源給你。
與其變成敵人,不如當作商業夥伴,以和為貴,和氣生財,有錢一起賺。
集團底下的子公司
跟內部創業雷同,差別在於透過內部創業出來創立的子公司,自己是主人翁,公司決策與營運等等,都是盈虧自負,外人頂多是協助而已。
反觀所屬集團底下的子公司,雖然名義上是子公司的負責人,但子公司股權主要掌握在母公司身上,自己充其量是派駐至子公司,仍會受限於集團策略方針。
集團會設立子公司,原因很多,像是切割虧損事業體、孕育生金蛋的小金雞、不讓子公司受母公司直接影響、與其他企業透過共同持股子公司進行策略合作等等。
不論如何,母公司願意用集團資源開一間子公司,雖然事事會受集團干涉,好處是初始團隊、資源、甚至基礎客源一次到位,接下來該如何運用操之在我。等於開局就有一手好牌,只要照著遊戲規則走,仍是有機會幹出一番大事業,最終透過貢獻獲得相對應的股份與薪酬作為回報。
加盟
想創業不知道從何起頭,又不想花太多時間摸索,這時候透過加盟的方式,用錢換時間,就能在最短時間學到特定行業的核心Know-How。
相對的壞處就是部分行為受限於總部,必須遵守總部政策、加盟合約與配合行銷活動等等,有些甚至必須從月營收抽成、保證最低採購量等等。
加盟不僅要挑對賽道,更要睜大眼睛看合約,避免落入沒打算認真經營加盟體系的養、套、殺圈套當中。
加盟後獨立
加盟幾年後,隨著收穫產業知識與經營實績,在加盟合約到期後,決定自立門戶,改名子與招牌後繼續營業。
不用看總部眼色,不需要再被合約制約,不用再配合行銷檔期,也不用被強制採購多少價格與數量,也不需要再被抽成。
帶著Know-How,全部都可以照自己的意思來,甚至開始拓展自己的加盟體系。
結語-從岳父身上獲得的領悟
岳父是典型從零白手起家的創業家,但他當時創業的理由很單純,因為當時的老闆叫他不要一直在他底下做事,而是將專業化為事業,在岳父創業初期也給予許多指導與協助。
岳父創業的目標也很簡單,只求溫飽,能養活一家人。因此他沒有擴大經營,當然也不需要額外聘請員工。
如今,他做到了,小小的貿易行養著一家五口,就這樣做了三十餘年,現在還順便養了個女婿。
跟岳父聊天,每次都能收穫難得可貴的生意經,畢竟大部分的人生經驗都是當員工,真的想了解老闆思維,何謂「站在老闆的角度想事情」,這種商業顧問可遇不可求阿!
因此,除了書籍外,有一部分的創業想法與商業思維,都是與岳父的交流獲得的建議。不僅是商業上的議題,明事理、懂人情世故與為人處事的道理,也是與他相處上獲得的珍寶,只能說他是我非常重要的人生導師。
一般人很難想像,日系二手商用車零件的市場有多大?我不知道,岳父也不知道,但是他讓我知道,創業真的不需要什麼新穎的點子,或是很厲害的技術,只要專注在特定市場中耕耘,「小生意」也能養活一家人。
這就是我看到的,也嚮往的「一人企業」、「微型企業」的理想樣貌:
不需要發大財,也沒有要上市櫃,也不需要擴大經營,只求養活一家人,賺得心安理得,不再為錢煩惱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