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貸市場數據統整:收入與年齡影響貸款條件、建物以36年老屋與電梯大廈為主、銀行為主要承貸方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3 分鐘

聯徵的房貸數據告一段落,與整體房貸市場數據有關的文章如下表:

  1. 2024年新增33萬房奴,台灣背房貸人數220萬來到近年新高
  2. 房屋貸款鑑估值早在2013年突破千萬大關,核貸成數保底抓7成左右
  3. 近年來房貸授信金額及利率變化
  4. 房貸市場的關鍵字:高收入、低房齡、電梯大廈、遙遙領先的天龍國

如果是打算進軍台灣房貸市場,像是法拍、一胎、二胎等等的業者,比起新增房貸數據,上述文章攸關到「既存房貸數據」具有較高的直接價值。

這些資料除了代表台灣既存房貸的市場規模外,涵蓋最粗略的市場樣貌,包括「購屋者、建物、金融機構」三個面向的產業輪廓。

其餘更深的探討,可根據上述三大面向,再到各個公部門查詢是否有合適的統計數據,方可探究其樣貌。

房貸市場結論先行

礙於本文篇幅甚於以往,八千多字的單篇文章創個人寫作紀錄,讀者想必也很難一口氣讀完,決定結論先行。

本文探討房貸既存市場,根據聯徵中心資料,並輔以國發會人口數據,得出以下幾點小結:

整體房貸市場

  1. 房貸人數長年處於200萬人以上(2024年達220萬人),每年新增房貸人數至少20萬人以上(2024年達33萬人)。
  2. 房貸金額平均數與中位數逐步上漲,已從12年的317萬、185萬來到24年底的560萬與400萬。平均數翻了快一倍,中位數更是翻了一倍多。平均數與中位數有一個很明顯的落差,這個Gap從12年的132萬,到24年底時差異已來到160萬。

購屋者:性別、年齡、收入

  1. 性別對於授信的影響微乎其微。核貸成數的公式由授信額度除以鑑估值得出,表示男性購買較大坪數/較貴一點的房產,而銀行願意放貸,意味著男性的薪資較高。
  2. 總房貸人數占20歲以上人口11%上下浮動,其中各年齡層人數多寡:40–49(20%)>30–39(17.2%)>50–59(14%)>60以上>20–29。
  3. 年收入越高,購買的坪數越大,鑑估值與授信餘額自然也較高。
  4. 年收入與貸款利率沒有明顯關聯性,但年收入與核貸成數有正相關,薪資越低可核貸成數越低,但最下限也都壓在70%。尤其是年收入<100萬的5個級距,在21個所得級距中占據倒數五名。

建物:類別、屋齡、縣市

  1. 在建物類別的樣本組成中,電梯大廈長年佔據第一的寶座,至2024年底已佔據五成多比重!其次為透天厝,長年佔據2成比重;公寓則長年佔據10%比重排名第三。光上述三者就長期占據至少八成以上比重!近年比重甚至來到九成,主要是來自於電梯大廈的占比逐年成長。
  2. 平均鑑估值排序長年維持不變:樓中樓>別墅>電梯大廈>透天厝>公寓>套房。
  3. 建物平均坪數不僅數值長年持平,排名也是長年維持:別墅(79坪)>樓中樓(71坪)>透天厝(56坪)>電梯大廈(45坪)>公寓(30坪)>套房(13坪)。
  4. 套房雖然因為小坪數有著低總價的好處,相對的代價就是貸款成數低、利率明顯高於較其他建物類別,房產價格還不怎麼漲;反觀電梯大廈在貸款成數上,不論是中位數(78%)還是平均數(72%),都能獲得較高的成數。
  5. 從屋齡看,0–12年的新成與新古屋,屋齡越低,越能獲得較高的核貸成數與較低的貸款利息;屋齡>12年不論是在鑑估值、核貸成數還是利息上,與屋齡沒有一定的規律與正向/反向關聯。
  6. 縣市房貸人數與餘額總水位(授信餘額),排名皆相同,為六都+新竹縣:新北市>台北市>台中市>桃園市>高雄市>台南市>新竹縣。
  7. 台北市平均鑑估值不出意外,遙遙領先其他縣市。截至2024年底,第二、三名為新北市與新竹縣糾纏,第四、五名則為台中市與新竹市角逐,第六、七、八名則為桃園市、高雄市與台南市競逐之。
  8. 平均每人授信餘額攤下來後,台北市遙遙領先其他縣市,截至2024年底:第二、三名為新北市與新竹縣糾纏,第四、五名則為台中市與新竹市角逐,第六名則為高雄市、第七名桃園市、第八名台南市。
  9. 從縣市別看核貸成數中位數,七成為長年底線;反觀平均數看,除了台北市明顯低於其他縣市外,其餘縣市至少都有七成。

金融機構

  1. 長年維持八成以上的房貸者選擇與銀行借貸,相較於其他金融機構,銀行可獲得較高的房貸金額與較低的利率。
  2. 郵局利率雖低,但承貸水位也低,僅兩百多萬;反觀銀行則是授信餘額不斷創新高,卻仍願意提供較低的利率。只能說兩類型的金融機構,看待收益風險的角度與思路滿特別的。
  3. 不論從購屋者還是房產的角度來看,平均利率的最高與最低差,帶寬大幅收窄,表示金融機構占有主導優勢。即便承貸人有比較好的財力與信用,房產地段也相對保值,當今能談到的利率低點也回不到2012年的水準。

從上述三大項重點數量可發現,影響房貸條件的關鍵因素在於「建物」,偏偏影響鑑價的原因又很多,從建物類別、屋齡、坪數、縣市別都是可變因子,很難歸因誰是影響鑑估值、授信額度、核貸成數與利率的關鍵少數。

重點結論就說到這,想繼續看數據的讀者,有勞你們自己找章節翻閱。

購置住宅貸款統計資訊定義

相關名詞定義皆來自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

房貸:擷取授信戶「融資業務分類」為「購買住宅貸款(非自用)」、「購買住宅貸款(自用)」及「購買住宅貸款(其他)」者,統稱為「房貸」。

流量房貸XX新增XX的統計數據):指某一段時間內(例如2015年1月至3月,以2015Q1表示)新增之房貸,相關資訊包括平均授信餘額、平均授信額度、平均鑑估值、平均核貸成數、平均利率、平均建物面積等。並以貸款者之特徵變數(性別、年齡、年收入、學歷)及建築物之特徵變數(所在之行政區、屋齡或建物類別、地區路段別)分別列之。

存量房貸XXXX):指某一特定時間點(例如2014年12月,以201412表示)之房貸,相關資訊包括平均授信餘額、平均授信額度、平均鑑估值、平均核貸成數、平均利率、平均建物面積等。並以貸款者之特徵變數(性別、年齡、年收入、學歷)及建築物之特徵變數(所在之行政區、屋齡或建物類別、地區路段別)分別列之。

整體房貸授信概況

近年房貸人數穩定在兩百萬人左右,房貸人數從2019年起谷底反彈,走揚至24年底已達221萬人。

近年房貸授信人數

近年房貸授信人數

近年房貸金額的平均數與中位數(平均數:房貸總金額除以持有房貸人數):

近年房貸金額平均數與中位數

近年房貸金額平均數與中位數

從上圖可以發現,房貸金額逐步上漲,房貸金額平均數與中位數,已從12年的317萬、185萬來到24年底的560萬與400萬。平均數翻了快一倍,中位數更是翻了一倍多。

以外,平均數與中位數有一個很明顯的落差,這個Gap從12年的132萬,到24年底時差異已來到160萬。

房貸授信_性別

以性別來看,男女比將近1比1,男性略多於女性10萬人左右:

房貸授信人數 性別分布

房貸授信人數 性別分布

核貸成數的組成,主要由銀行鑑價,並根據財務評估以及物件價值決定授信額度。以下從性別的角度分別看平均鑑價與平均授信額度:

近年房貸平均鑑價與平均授信額度_性別

近年房貸平均鑑價與平均授信額度_性別

從20年開始,平均鑑估值來到千萬大關,直到24年底仍持續攀升,估值甚至突破1100萬,往1200萬邁進;平均授信額度則是在24年底來到800萬的近年新高。

不論是鑑估值還是授信額度,原先兩性的差異不大,直到近年差異逐漸拉大,至24年底的兩性差異分別來到50萬與37萬左右。

接著看核貸成數的差異:

近年房貸核貸成數中位數與平均數_性別

近年房貸核貸成數中位數與平均數_性別

平均數與中位數落差不大,男女差異也不多,接落在七成上下。中位數從73%拉高到75%、平均數則從70%提高到71%。

最後來看兩性在平均利率的差異:

兩性_平均利率

兩性_平均利率

性別在利率上,幾乎是貼齊著走,無明顯差異。

性別對於核貸成數與平均利率的影響微乎其微。至於在鑑估值與授信額度的微小差異,只能說應是收入導致,畢竟核貸成數的公式組成本來就來至授信額度除以鑑估值得出,表示男性購買較大坪數/較貴一點的房產,而銀行願意放貸,意味著男性的薪資較高。

因為本篇的重點在探討房市數據,薪資數據的部分,可以參考先前文章《不過是想找份薪資達到中位數的工作》以及各縣市全年總薪資中位數,各縣市男女薪資中位數一目了然,女性薪資中位數確實就是低男性一些。

房貸授信_年齡

以年齡分布來看(不分性別),會發現各年齡層的人數多寡依序為:40–49>30–39>50–59>60以上>20–29。

房貸授信人數 年齡分布

房貸授信人數 年齡分布

根據國發會人口推估查詢系統的資料,將聯徵的性別與年齡層資料整理後,得出房貸人數占人口多少比重:

房貸人數占人口比重

房貸人數占人口比重

可以發現不論男女,整體比重都落在10~12%,差異不大。反之,從年齡層看(不分性別),發現各年齡層背房貸的比重差異甚大!

整體占比在10%~11%上下浮動(不分年齡層),其中20–29、60以上這兩個年齡段的房貸人數僅占該年齡段4%人口,顯著低於30–59歲;40–49歲則有兩成人口背負房貸,次高族群則為30–39,24年已來到17.2%。

接著來看各年齡層的房貸總水位(授信餘額):

各年齡層_房貸授信餘額[仟元]

各年齡層_房貸授信餘額[仟元]

從上圖發現,40–50歲(40–49歲)的水位最高,24年底已來到4.3兆,其次為30–40歲(30–39歲)的3.7兆,第三的則是50–60歲(50–59歲)2.3兆。

將各年齡層的水位除以房貸人數,得出平均授信餘額(平均房貸餘額):

各年齡層_平均房貸餘額[仟元]

各年齡層_平均房貸餘額[仟元]

可以發現平均授信額度,隨著年齡漸長而下降,表示20–30歲剛買房貸款下來,幾乎還沒開始還房貸,所以授信金額長年站居榜首,房貸餘額隨著每年持續還款而下降。

這間接回答了先前文章《2024年新增33萬房奴,台灣背房貸人數220萬來到近年新高》筆者提到的假設:

雖然沒有進一步的數據證明,但個人認為60以上與2029歲這兩個年齡段
的低人數,兩者在數據解讀上會有很大的落差。

前者是已經繳完房貸,所以人數與5059相比,少了將近一半人;
反觀2029歲還在努力存頭期款,大多數人則是在3039歲才開始背房貸。

20–29歲以及60歲以上的人數與總房貸餘額都低,但數據背後代表的意涵差異甚大:前者是還在存錢準備進入房市、後者已是無債一身輕。

最後來看平均利率:

各年齡層_平均利率

各年齡層_平均利率

從上表可以發現,利率高低與年齡成反比,年紀越低越容易拿到較好的利率。

宏觀利率的趨勢曲線,是央行升降息的影響;微觀利率的微幅變化,主要受年齡影響。尤其是20~40歲,這段年齡層能拿到的利率是最有競爭力的。

不過年齡優勢下的利差帶寬已經越來越窄,2012年利率高低差可以差到0.4%(20–29歲2%、60歲以上2.4%),24年底整體平均利率為2.3%,20–29歲2.19%、60歲以上2.44%,利差僅剩0.25%。

房貸授信_年收入

礙於聯徵中心將年收入細切成21個級距(年收入0–400萬以上,每20萬一個級距),部分圖表塞不下,會改以數據表格並佐以顏色呈現。

平均鑑估值:

房貸年收入平均鑑估值 (千元)

房貸年收入平均鑑估值 (千元)

基本上年收入與鑑估值成正比,收入越高的房產價格也越高。

各年收入的平均核貸成數:

房貸平均核貸成數(年收入)

房貸平均核貸成數(年收入)

基本上核貸成數也是與年收入成正比,且大多數都落在70%上下,只是年收入在排序上沒有與鑑估值整齊。

如果改看核貸成數的中位數:

房貸核貸成數中位數(年收入)

房貸核貸成數中位數(年收入)

可以發現薪資越低,核貸成數也較低,但最下限也都壓在70%。

年收入0–40萬明顯落後其他級距,近年來連40–60萬也明顯降低,來到倒數第三的位置。其餘有逐漸脫離主要群體趨勢的還有60–80萬、80–100萬,各自佔據倒數第四與第五。

意味著21個年收入級距中,只要年收入<100萬,核貸成數隨著年收入下降而減少。

接著來看平均貸款利率:

房貸平均貸款利率(年收入)

房貸平均貸款利率(年收入)

平均貸款利率還滿集中的,至2024年底,平均利率都落在2.3%上下浮動。

最後來看平均建物坪數:

房貸平均建物坪數(年收入)

房貸平均建物坪數(年收入)

基本上年收入與購買坪數成正比,收入越高購買的坪數也越大,價格也越高。這也間接證明平均鑑估值與坪數大小有所關連。

房貸建物類別

建物類別共分成七個項目,分別是:公寓、別墅、電梯大廈、透天厝、樓中樓、套房與其他。首先看樣本組成:

房貸存量樣本_建物類別百分比

房貸存量樣本_建物類別百分比

電梯大廈長年佔據第一的寶座,且比重還逐年成長,至2024年底已佔據五成多比重!其次為透天厝,長年佔據2成比重;公寓則長年佔據10%比重排名第三。

光上述三者就長期占據至少八成以上比重!近年比重甚至來到九成,主要來自於電梯大廈的成長。

接著來看各建物類別的平均鑑估值:

物類別平均鑑估值 (千元)

物類別平均鑑估值 (千元)

除了其他類的鑑估值突然驟升外,其他建物類別的排序長年維持不變。

滿意外的,我以為別墅或透天厝會長年第一,想不到竟是樓中樓長年佔據第一,後續排名為別墅>電梯大廈>透天厝>公寓>套房。(「其他」忽略不計)

接著來看平均核貸成數:

平均核貸成數(建物類別)

平均核貸成數(建物類別)

從2009年的發散,到2024年趨於集中。除了電梯大廈逼近72%外,其他建物類別落在69–70%。

接著來看核貸成數中位數:

核貸成數中位數(建物類別)

核貸成數中位數(建物類別)

從上表發現,中位數下限落在68%。至2024年底,電梯大廈來到了78%,最低的套房落在70%。

接著來看平均貸款利率:

平均貸款利率(建物類別)

平均貸款利率(建物類別)

套房明顯長年都高於其他建物類別,其他都糾纏在一起。

最後來看平均建物坪數:

平均建物坪數(建物類別)

平均建物坪數(建物類別)

平均坪數幾乎都長年持平,排名也是長年維持:別墅(79坪)>樓中樓(71坪)>透天厝(56坪)>電梯大廈(45坪)>公寓(30坪)>套房(13坪)。

房貸屋齡

礙於聯徵中心將屋齡細切成13個級距(屋齡0–36年以上,每3年一個級距),部分圖表塞不下,會改以數據表格並佐以顏色呈現。

首先看樣本組成(因為沒有明顯多數,就不用累積百分比長條圖表示):

屋齡分布

屋齡分布

明顯從麻花繩中竄出頭的是36年以上老宅,截至2024年底,0–3年新房則是微微冒出頭來。

接著來看各屋齡的平均鑑估值:

各屋齡平均鑑估值 (千元)

各屋齡平均鑑估值 (千元)

因各年齡層像麻花繩一樣糾纏,除了房價越來越高外,看不出太明顯的端宜。改以色溫圖呈現:

各屋齡平均鑑估值 (千元)

各屋齡平均鑑估值 (千元)

接著來看平均授信額度(千元):

各屋齡平均鑑估值 (千元)

各屋齡平均鑑估值 (千元)

同屋齡鑑估值狀況,糾結的麻花繩,除了看到房價緩升外,沒有特別的觀點可以分享給讀者。

接著來看平均核貸成數:

平均核貸成數(屋齡)

平均核貸成數(屋齡)

從上表可以發現,貸款成數的地板落在66%,除了0–9年屋明顯脫離麻花繩,以及9–12年屋微幅排名第四外,其餘屋齡沒有明確影響平均核貸成數。

接著來看核貸成數中位數:

核貸成數中位數(屋齡)

核貸成數中位數(屋齡)

可以發現只有0–9年的新成屋與新古屋冒出頭,且0–6年屋幾乎可以貸到近八成,6–9年則緩緩升到78%,第四名的9–12年微微脫離糾纏一塊的麻花繩,約可貸到75%。

其他屋齡沒有一定排序,就不再贅述。有趣的是,不論屋齡,可以發現70%幾乎就是地板,跌不下去。

接著來看各屋齡的平均利率:

平均貸款利率(屋齡)

平均貸款利率(屋齡)

各屋齡差異不大,唯一有微微與其他屋齡脫離的就是0–3年屋。

平均貸款利率(屋齡)

平均貸款利率(屋齡)

用色溫圖看,發現利率變化雖不大,屋齡還是有微幅的影響。屋齡越高利率越高,其中0–12年屋利差排序較穩定,屋齡越大則與利率關係沒這麼一定。

尤其是屋齡>36的利率並不是最高的,反而是屋齡24–30利率較高。

最後來看各屋齡平均建物坪數:

平均建物坪數(屋齡)

平均建物坪數(屋齡)

坪數再低也低不過30坪,且除了>36年屋明顯低於其他屋齡外,其餘幾乎是麻花捲。畢竟影響建物坪數的關鍵因素是在「建物類別」而非屋齡。

房貸擔保品所在縣市

由於涉及22個縣市+1個跨縣市,圖表塞不下個圖示,只得割捨一些人數較少的縣市。

首先來看各縣市授信人數:

房貸授信人數_房貸擔保品所在縣市

房貸授信人數_房貸擔保品所在縣市

前六名無懸念的,就是人口占近七成的六都所佔據:新北長年處於第一,台中、桃園伯仲之間,持續在二、三名之間糾纏不清,高雄則長年處於第四、台北第五、台南第六,第七名則是微出頭的新竹縣。

接著來看各縣市鑑估值(去除數量較少之縣市):

各縣市平均鑑估值 (千元)

各縣市平均鑑估值 (千元)

台北市平均鑑估值不出意外,遙遙領先其他縣市。截至2024年底,第二、三名為新北市與新竹縣糾纏,第四、五名則為台中市與新竹市角逐,第六、七、八名則為桃園市、高雄市與台南市競逐之。

接著看各縣市房貸餘額總水位(授信餘額):

房貸擔保品所在縣市_房貸授信餘額[仟元]

房貸擔保品所在縣市_房貸授信餘額[仟元]

同樣由六都站榜,順序排名也與人數相同:新北市>台北市>台中市>桃園市>高雄市>台南市>新竹縣。

將各縣市的房貸餘額除以房貸人數,得出平均授信餘額(平均房貸餘額):

房貸擔保品所在縣市_平均房貸授信餘額[仟元]

房貸擔保品所在縣市_平均房貸授信餘額[仟元]

雖然先前數據顯示,不論是房貸人數還是授信餘額,台北都暫居第五,平均每人授信餘額攤下來後,台北市毫無懸念、遙遙領先其他縣市。

截至2024年底,第二、三名為新北市與新竹縣糾纏,第四、五名則為台中市與新竹市角逐,第六名則為高雄市、第七名桃園市、第八名台南市。

礙於篇幅就不再一一列舉,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去官網下載統計數據使用。

接著來看平均核貸成數(去除樣本較少之縣市):

平均核貸成數(縣市別)

平均核貸成數(縣市別)

截至2024年底,大部分的縣市平均核貸成數都可以貸到7成,可以發現花蓮的平均核貸成數最高,台北市則是主要縣市中最低的。

接著來看核貸成數中位數(去除樣本較少之縣市):

核貸成數中位數(縣市別)

核貸成數中位數(縣市別)

2009年較為發散,截至2024年的核貸成數中位數落在74~78%之間。

平均利率是否因縣市有所差異:

房貸擔保品所在縣市_平均利率

房貸擔保品所在縣市_平均利率

房貸利率的異動,宏觀同樣是看央行升降息,微觀則是看各房產所在地。

不過不同縣市的利差帶寬已經越來越窄,2012年利率落差可以來到0.23%(最高為2.27%、最低為2.04%),24年底利差僅剩0.11%(最高為2.33%、最低為2.22%),利率空間少了整整一倍!

原先因為房產地點導致的利差,如今「所在地」這個影響因子的重要性也減少許多,特地去區分縣市排名就顯得多餘。

最後來看平均建物坪數:

平均建物坪數(縣市別)

平均建物坪數(縣市別)

大部分縣市都落在45–55坪,澎湖縣是唯一超過60坪的縣市,落在40坪的四個縣市則是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與坪數大幅滑落的金門縣。

房貸擔保品所在鄉鎮市、地區路段別

22個縣市的圖表已經難以呈現,更不論全台368個鄉鎮市,完全塞不下限制225個數列的圖表,因此更不用考慮如何將近18萬條地區路段別的數據呈現,EXCEL沒有崩潰就已經很不錯了。

建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到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購置住宅貸款統計資訊下載檔案,只要透過Excel的篩選功能,就能將指定的縣市、鄉鎮市與路段別的樣本數、鑑估值、平均授信額度、平均核貸成數、核貸成數中位數、平均貸款利率、平均建物坪數拉出來做成圖表參考。

承貸金融機構

最後從承辦房貸的金融金構的角度看授信金額及利率。

先從各金融機構的承貸人數看起:

房貸授信人數_金融機構類別

房貸授信人數_金融機構類別

因為承辦的金融機構以銀行占最大宗,長年維持至少八成以上,近年更是攀升至趨近九成,因此上圖的銀行特別以條狀圖方式呈現。

原先第二、三名的位置分別是保險與農漁會信用部,如兩者位置對調。第四名則為信用合作社,郵局則以長年維持一萬上下浮動的人數敬陪末座。

因為銀行長年為最大宗,且近年趨勢持續不變,整體房貸餘額的圖表肯定也是銀行居大位,因此就不特別展圖。

同樣用房貸餘額除以房貸人數得出平均授信餘額(平均房貸餘額):

金融機構類別_平均房貸授信餘額[仟元]

金融機構類別_平均房貸授信餘額[仟元]

可以發現銀行的平均授信餘額為最高,旗鼓相當的漁會信用部、信用合作社分別佔據二、三名的位置,第四名為保險公司、郵局以兩百多萬敬陪末座。

最後來看各金融機構類別提供的平均利率水準:

金融機構類別_平均利率

金融機構類別_平均利率

跟先前圖表一樣,利率的談判空間縮小:從原先2012年的0.52%(保險公司2.52%、郵局2%)縮小到24年底僅剩0.29%(信用合作社2.56%、郵局2.27%)。

有趣的是,郵局利率雖低,但承貸水位也低,僅兩百多萬;反觀銀行則是創新高,仍願意提供較低的利率。只能說兩類型的金融機構,看待收益風險的角度與思路滿特別的。

語帶保留的部分

同先前文章提及,聯徵提供的數據只有單一維度的資料,無法更進一步探究,了解自己正處於哪個象限,實在可惜。

其次,統計數據中,個人覺得最難理解的是屋齡>36年的數據,數據排序時常會在出現在弔詭的地方,個人認為與台灣老屋太多有關,因此與其他屋齡3年為一組的統計區間相比,屋齡>36年的數據大幅失真,參考性不高(50年、70年老屋通通都放在>36年的統計數據,屋齡跨幅差距過大)。

另外,對於年收入0–20萬的區間,不論是核貸成數還是利率,並非都是最低的,反觀成數最低、利率最高是落在年收入20–40萬的區間中。

這與先前文章《近年來房貸授信金額及利率變化》在「房貸授信金額及利率_借款人各年齡層」的章節提到:

60歲以上與2029歲的低人數,兩者在數據解讀上會有很大的落差。

前者是已經繳完房貸,所以人數與5059相比,少了將近一半人;
反觀2029歲還在努力存頭期款,大多數人則是在3039歲才開始背房貸。

如果年收入0–20萬的組成,是由剛出社會不久的年輕人與60歲以上的老人所組成,那麼年收入最低,但貸款成數與利息並非最低,似乎也合理。

因為退休老人的收入不全然來自工作,而是勞退、勞保、退休金、養老金等等,收入雖下降,但房貸也快還完了。

跟剛成家的年輕人比,年收入0–20萬的區間部分被60歲以上的老人給稀釋,導致樣本數據出現偏差,才會有明明年收入最低,但成數最低、利息最高的偏偏卻是年收入20–40萬的族群發生。

當然,以上純粹是個人推論,具體薪資狀況,恐要專門研究新資方面的數據才會有定論。

房市分析未完待續

整體分析的架構上,量化分析會分成物件(供給)與購房者(需求):物件會針對新成屋與中古屋,了解數量、坪數、價格等資料;購屋族則是了解收入、支出、房貸利息、貸款成數等資訊。

本篇探討完「購置住宅貸款統計資訊」的整體房貸市場的「存量」統計數據,下篇接著探討購屋族需要密切關注的新增房貸市場的「流量」統計數據。

後續會以手邊聯徵中心的房貸統計數據,根據「存量」與「流量」,統整有明顯相關聯之數據,最終整合這些數據,變成購屋的參考指南。

有時間的話,會再補充一些自認值得分享的統計數據。

質化資料上,先前已經簡單回溯完2020年以來的七波信用管制,後續再評估是否要針對新青安政策(青年安心成家購屋)簡單做個摘要。


參考資料

  1. 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OpenData專區購置住宅貸款統計資訊、房貸類統計資訊 (相關研究)
  2. 國發會人口推估查詢系統
  3. 不過是想找份薪資達到中位數的工作
  4. 各縣市全年總薪資中位數

延伸閱讀

  1. 收入高的情況下,購買屋齡0-3年的電梯大廈,能獲得最有競爭力的核貸條件
  2. 房貸市場的關鍵字:高收入、低房齡、電梯大廈、遙遙領先的天龍國
  3. 史上最嚴限貸令-第七次信用管制
  4. 2020年來實施七次信用管制的重點摘要
  5. 2024年新增33萬房奴,台灣背房貸人數220萬來到近年新高
  6. 房屋貸款鑑估值早在2013年突破千萬大關,核貸成數保底抓7成左右
  7. 近年來房貸授信金額及利率變化
  8. 平均房貸金額來到900萬,而年齡越低,能獲得較低的房貸利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atrick.Wong的沙龍
256會員
510內容數
一位在因緣際會之下,動了想去紐西蘭的念頭,卻陰錯陽差跑到澳洲打工度假的背包客。 脫離台灣世俗的期待,踏上打工度假的不歸路,第二人生正式在澳洲啟航。 如果人生很短,那青春就是短暫一瞬間,屬於你的第二人生,下一站在哪呢?還沒開始的理由,又是什麼呢? 歡迎來到我的澳洲故事館,分享我在澳洲的旅程故事。
Patrick.Won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7/20
應徵職位:麻古茶坊-總公司-經營企劃_面試結果:感謝函一張。 麻古是我愛喝的手搖品牌,真的很可惜,自己對於這份職缺的工作內容興致勃勃,有新事業品牌、策略、經營與專案,是一個很有挑戰且一看就能學到很多的一份工作內容,重點是,還能將自己的格局從產品拉升到公司層級。
Thumbnail
2025/07/20
應徵職位:麻古茶坊-總公司-經營企劃_面試結果:感謝函一張。 麻古是我愛喝的手搖品牌,真的很可惜,自己對於這份職缺的工作內容興致勃勃,有新事業品牌、策略、經營與專案,是一個很有挑戰且一看就能學到很多的一份工作內容,重點是,還能將自己的格局從產品拉升到公司層級。
Thumbnail
2025/07/12
探討完購置住宅貸款「流量」樣本在整體、年收入、建物類別、屋齡與縣市別的統計數據後,得出以下重點:收入高的情況下,購買屋齡0-3年的電梯大廈,能獲得最有競爭力的核貸條件
Thumbnail
2025/07/12
探討完購置住宅貸款「流量」樣本在整體、年收入、建物類別、屋齡與縣市別的統計數據後,得出以下重點:收入高的情況下,購買屋齡0-3年的電梯大廈,能獲得最有競爭力的核貸條件
Thumbnail
2025/06/27
購置住宅貸款「存量」統計數據分析,探討完房貸市場的整體、年收入、建物類別、屋齡與縣市別的數據後,得出幾個關鍵字:高收入、低房齡、電梯大廈、遙遙領先的天龍國。
Thumbnail
2025/06/27
購置住宅貸款「存量」統計數據分析,探討完房貸市場的整體、年收入、建物類別、屋齡與縣市別的數據後,得出幾個關鍵字:高收入、低房齡、電梯大廈、遙遙領先的天龍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新青安貸款計畫推動下,直接房市價格飆升,許多銀行接近28%的放貸警戒線,導致放貸變嚴格,現在買家需承擔較高利率和頭期款。 就因為銀行法第72-2條款,限制放款額度不超過存款和金融債券總額的30%。 建議提前與建商協商延遲付款或換銀行,以免貸款失敗。
Thumbnail
新青安貸款計畫推動下,直接房市價格飆升,許多銀行接近28%的放貸警戒線,導致放貸變嚴格,現在買家需承擔較高利率和頭期款。 就因為銀行法第72-2條款,限制放款額度不超過存款和金融債券總額的30%。 建議提前與建商協商延遲付款或換銀行,以免貸款失敗。
Thumbnail
租屋快課力2024【房東篇】7-房客不繳租金、又找不到人怎麼辦? 8月住宅貸款利息補貼申請開辦 南市自購補貼數居全台之冠 圖解/「屋突層」變「多功能室」? 買房前查證用途避踩雷
Thumbnail
租屋快課力2024【房東篇】7-房客不繳租金、又找不到人怎麼辦? 8月住宅貸款利息補貼申請開辦 南市自購補貼數居全台之冠 圖解/「屋突層」變「多功能室」? 買房前查證用途避踩雷
Thumbnail
統計顯示10年來房貸期數增加70期,房貸族平均貸款期長增加6年,全國平均期數304期約25.3年。 低度用電(空屋率)統計顯示雙北都會區人口多的地方住宅使用價值較高,連老房子也有人住,空置狀況相對低。尤其集中在有捷運或鐵道軌道運輸優勢之行政區。 台灣房屋趨勢中心統計今年新北實價登錄,符合
Thumbnail
統計顯示10年來房貸期數增加70期,房貸族平均貸款期長增加6年,全國平均期數304期約25.3年。 低度用電(空屋率)統計顯示雙北都會區人口多的地方住宅使用價值較高,連老房子也有人住,空置狀況相對低。尤其集中在有捷運或鐵道軌道運輸優勢之行政區。 台灣房屋趨勢中心統計今年新北實價登錄,符合
Thumbnail
尚未買房的人,熱切盼望房價回檔,但這個漲勢,😭一去就還無大幅回頭跡象,房價繼續高漲,小老百姓繼續緊握手掌。 社會住宅還沒有壓倒性數量,政府推出「新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內容豐富優惠。💡貸款額度從八百萬元增加到一千萬元,還款期限更從三十年延長到四十年,寬限期(付息不還本的期間)從三年變
Thumbnail
尚未買房的人,熱切盼望房價回檔,但這個漲勢,😭一去就還無大幅回頭跡象,房價繼續高漲,小老百姓繼續緊握手掌。 社會住宅還沒有壓倒性數量,政府推出「新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內容豐富優惠。💡貸款額度從八百萬元增加到一千萬元,還款期限更從三十年延長到四十年,寬限期(付息不還本的期間)從三年變
Thumbnail
臺灣「高老舊住宅比例」問題增加了人們對房屋耐震能力的關注。該現象反映了建築安全標準和居住品質的挑戰。本文剖析了「高老舊住宅比例」的背後原因,包括家庭結構、房東的考量,以及都更速度感不上房子老化速度等。
Thumbnail
臺灣「高老舊住宅比例」問題增加了人們對房屋耐震能力的關注。該現象反映了建築安全標準和居住品質的挑戰。本文剖析了「高老舊住宅比例」的背後原因,包括家庭結構、房東的考量,以及都更速度感不上房子老化速度等。
Thumbnail
臺灣住宅市場面臨「高老舊住宅比例」問題,對於這一現象,社會各界紛紛警示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本文也說明了老屋潛在的風險,包括結構老化、耐震能力不足、偷工減料造成危樓、管線老舊導致火災、沒有電梯上下樓梯不便、以及維修困難和成本高昂等問題。
Thumbnail
臺灣住宅市場面臨「高老舊住宅比例」問題,對於這一現象,社會各界紛紛警示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本文也說明了老屋潛在的風險,包括結構老化、耐震能力不足、偷工減料造成危樓、管線老舊導致火災、沒有電梯上下樓梯不便、以及維修困難和成本高昂等問題。
Thumbnail
本文分析了房價上漲的原因,以及從人性需求為出發點探討居住正義。除了探討臺灣房價走勢外,還以南韓為例,預測了臺灣房價可能的下跌時機。最後,給出了對於是否該買房的建議。
Thumbnail
本文分析了房價上漲的原因,以及從人性需求為出發點探討居住正義。除了探討臺灣房價走勢外,還以南韓為例,預測了臺灣房價可能的下跌時機。最後,給出了對於是否該買房的建議。
Thumbnail
台灣人很怕跟銀行借錢, 如果弄懂了《銀行貸款跟鑑價規則》, 他們還會連買一間30幾坪的房子都害怕嗎?
Thumbnail
台灣人很怕跟銀行借錢, 如果弄懂了《銀行貸款跟鑑價規則》, 他們還會連買一間30幾坪的房子都害怕嗎?
Thumbnail
★ 「5168實價登錄比價王」原文連結 內政部今日(1/15)發布112年第3季房價負擔能力指標,本季全國房貸負擔率為42.25%,較上季微幅上升0.16%,較111年同季上升1.7%。 內政部表示,本季主要受到中位數住宅價格上升,導致購屋負擔微幅加重;但因可支配所得上升,再加上政府於1
Thumbnail
★ 「5168實價登錄比價王」原文連結 內政部今日(1/15)發布112年第3季房價負擔能力指標,本季全國房貸負擔率為42.25%,較上季微幅上升0.16%,較111年同季上升1.7%。 內政部表示,本季主要受到中位數住宅價格上升,導致購屋負擔微幅加重;但因可支配所得上升,再加上政府於1
Thumbnail
2024政府房市政策的解讀。你各位小心選邊站啊,選錯邊又會被財富重分配了。
Thumbnail
2024政府房市政策的解讀。你各位小心選邊站啊,選錯邊又會被財富重分配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