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時刻?
會議剛結束,同事Leo情緒低落,一語不發。你皺了眉,開始思考怎麼讓他「恢復正常」,甚至急著給他建議:「別想太多了」、「我們來找解方吧」。
表面上,你是想幫助對方;但實際上,你的焦慮,是因為你把對方的情緒「當作自己的責任」。
這種現象,在高階主管身上尤其常見。我們習慣扛責任、解決問題,把同事的情緒也當成待完成的專案。卻忘了——人的情緒,不能被排程、也不該被控制。資深主管Amy的內耗循環
Amy是位極有同理心的營運總監,底下有個高潛力的副手Kevin,近期卻狀況頻出。Kevin常因部門衝突而心情低落,會在一對一時大吐苦水。
Amy一開始耐心傾聽,但總覺得「讓他振作起來」是自己的責任。於是開始給建議、安排資源、甚至幫忙處理人際問題。沒想到,Kevin壓力更大、情緒更差,Amy自己也身心俱疲。
直到某天她意識到:「我不是他的心理諮詢師,也不是他情緒的發電機。」
她嘗試做一個轉變:不急著提供解法,而是說:「我聽見你現在很煩,但我相信你可以慢慢處理這些感受。如果你需要我,我在。」
結果令人意外:Kevin開始自己整理情緒,兩人關係反而更穩定。
真正的職場强者,都懂得「温柔的冷漠」
我們越在意一個人,越容易替對方的情緒著急,想「趕快讓他好起來」。
但真正的支持,不是急著把對方推回「正向情緒」,而是允許他慢慢走過情緒的低谷。
這也是領導者最難的課題之一:不介入、不控制,但依然存在。
面對同事的情緒,請試著這麼做
- 辨識你自己的焦慮:當你急著安慰對方時,先問問自己:「我是在幫他?還是我受不了這種氣氛?」
- 把責任還給對方:他的情緒不是你造成的,也不是你能解決的。你能做的,是陪伴與尊重。
- 給空間,不給答案:有時候,一句「我陪你」比一堆建議更有力量。
- 練習情緒界限:不是冷漠,而是清楚知道:共情≠共擔。
給走在領導路上的你:
領導者最深層的力量,不是靠解決所有人的問題,而是創造一個安全、信任的場域,讓團隊的每一個人都有空間成長。
有時候,真正的溫柔,是收起「我來拯救你」的衝動。
💬 如果你是Amy,你會:
A. 繼續提供建議,因為身為主管就是要解決問題
B. 嘗試練習「陪伴而不介入」,給對方一點空間
C. 默默忍耐,等對方自己想開
👇 歡迎在留言中分享你的選項及經驗。
📣 那位「容易內耗」同事或主管,幫助他們面對低潮。
📣 如果覺得文章有打中內心請點愛心❤️
📩 若你想更深入學習自我情緒修復,歡迎私訊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