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氣,是我們每天生活中都可能出現的情緒。
但許多孩子、甚至大人,都曾被告誡過:「不要生氣!」這句話背後,其實藏著我們對「生氣後會發生什麼事」的擔心。
當生氣情緒上來,我們可能會想罵人、推人、吼叫、摔東西⋯等。那些不是「生氣本身」,而是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處理這個心情感受時,用行為來宣洩的結果。
這些行為,往往可能傷人,也可能傷害關係。
然而,每一種情緒都是有功能的,生氣也不例外。
它就像內心拉起的紅旗,提醒我們:「現在這樣,我不喜歡、我不舒服」。
也因此生氣本身沒有錯,而是給了我們設立界線的力量——關鍵是,我們學會怎麼好好地、有力量地去表達它。
今天課堂中,我邀請孩子說說「什麼事情會讓你生氣?」有些人搖搖頭,表示很少生氣,也有孩子很快說:「玩具被搶走」。
我也拋出幾個事件,「堆好的積木被推倒」、「和弟弟吵架」、「溜滑梯被擋住不能溜」、「睡覺時間到了要收拾玩具」,邀請孩子想想自己碰到這些事情會生氣的舉手。
今天課堂有個小插曲。
一位孩子在互動時推了另一位同學,老師過去關心他發生什麼事。他低頭說:「我不喜歡他用手指我。」
接著溫和地引導他:「推人對方可能受傷,如果你想讓他知道你不喜歡也不舒服,你可以怎麼說呢?」
他想了一下,說:「我會跟他說,我不喜歡,請你不要指著我。」
這短短的過程,正是一種 #情緒教育 的實踐。
孩子從「行為的反應」走向「語言的表達」,而我們大人所做的,就是幫他把那句話翻譯出來、放進日常。
當他們越有機會這樣練習表達,越有可能用語言去保護自己、不讓自己與他人受傷。
更深一層來說,當孩子出現情緒時,他真正要的,往往不是情緒對錯的指正,而是理解情緒背後的訊息:「你有看到我不舒服了嗎?」、「你願意知道我在意什麼嗎?」
當我們能停下來,不急著說教講道理,而是先靠近那個感受,孩子也才會在安全的關係裡,學會靠近自己。
生氣,不該是被壓抑在心裡,而是需要被陪伴的心情。
當孩子學會把不舒服說出來,關係也慢慢能從誤解,走向理解與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