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作者:ChatGPT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朋友:聲稱自己「對麩質(gluten)過敏」,所以只要一吃麵包、蛋糕或義大利麵就說肚子痛?的確,這幾年愈來愈多人開始避開含麩質的小麥食品,自行改採「無麩質飲食」。但是最近有研究發現,在這些人當中,很多人其實並不是真的對麩質過敏,而是「以為自己過敏」。
研究設計非常巧妙。這些人被隨機分配到六個組別,分別吃三種看起來一樣的「能量棒」,裡面分別加了:
1. 麩質(gluten);
2. 小麥粉(wheat);
3. 什麼都沒加(無麩質也無小麥粉的能量棒:在實驗中充作安慰劑,sham)。
每種能量棒吃一週,中間休息兩週,再吃下一種。整個實驗歷時數月,全程「雙盲」(也就是吃的人與發能量棒的研究人員都不知道哪根是哪種),確保結果客觀不偏誤。
結果出人意料:沒差!
當研究人員回收問卷與症狀評分時,他們發現:
吃「麩質棒」後出現症狀的人比例:約 36%;
吃「小麥棒」後出現症狀的人比例:約 39%;
吃「安慰劑棒」後也有約 29% 的人說不舒服。
也就是說,就算只是吃「什麼都沒加的能量棒」,也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覺得症狀變糟,與吃真正含麩質或小麥粉的能量棒,感受其實並沒有多太多。從統計學的角度來看,這些差異都不夠顯著,不足以證明是麩質或小麥造成不適。
不是裝的,而是「大腦真的相信了」
這並不是說參與者在騙人。研究團隊指出,這種反應可能來自所謂的「nocebo 效應」──你預期吃了某種東西會不舒服,大腦真的就讓你不舒服了。這在腸躁症(IBS)患者中非常常見。由於腸道與大腦的神經彼此連動,所以只要有心理壓力、焦慮或是預期心理,常常會加劇腸胃症狀。
更有趣的是,即使實驗結束後,研究團隊告訴參與者「你其實吃了小麥還是沒事」,大多數人還是選擇繼續維持無麩質飲食。他們的信念並未因此改變...或許是一種「寧可信其有?」的想法。
那麼,是不是大家都不需要無麩質飲食?倒也不是這麼簡單。
首先,這個研究只有 28 人完成全程;而且不僅樣本數偏少,受試者還幾乎都是來自加拿大的女性,所以結果未必能套用到所有人。
其次,真正有「麩質過敏症」或「乳糜瀉(celiac disease)」的人,確實不能吃麩質,否則會造成免疫系統攻擊腸道,這跟 IBS 完全不同。
此外,有些人是對小麥中的「果聚糖」(FODMAPs)而非麩質過敏,也應另作區分。
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以下是提供給你的建議:
如果你覺得吃了肚子會痛,不代表真的「過敏」,也可能是心理造成的腸躁反應。因此,除非醫師確診乳糜瀉或過敏,不建議自己貿然執行無麩質飲食,以免造成營養不良。
另外,不只是麩質,如果你懷疑自己對某類食物過敏,不妨接受雙盲測試或自己進行飲食紀錄,讓身體與數據說話。
如果你發現你根本不是過敏,也不必難過;並不是你神經質,而是我們都是腸腦互動的受害者。
過去的科學研究已經發現:我們的腸道並不是單純的消化器官,而是一座受情緒與期待影響的感知中樞。也因此,我們看到別人嘔吐,會覺得噁心;當有人告訴你這食物有問題時,你也會開始覺得肚子不舒服。
所以,下次當你覺得「啊~我吃這個會肚子痛」,不妨先問問自己:是身體的反應,還是信念的反應?
參考文獻:
Seiler, C. L., Rueda, G. H., Miranda, P. M., Nardelli, A., Borojevic, R., Hann, A., Rahmani, S., De Souza, R., Caminero, A., Curella, V., Neerukonda, M., Vanner, S., Schuppan, D., Moayyedi, P., Collins, S. M., Verdu, E. F., Pinto-Sanchez, M. I., & Bercik, P. (2025). Effect of gluten and wheat on symptoms and behaviours in adul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 single-centre, randomised, double-blind, sham-controlled crossover trial. 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10(8), 688–697. https://doi.org/10.1016/S2468-1253(25)0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