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心情不好,就想吃甜點。」你是否也曾對有過這樣的念頭?
你真的只是想吃甜的,還是需要一點快樂?
在壓力籠罩、情緒低落的日子裡,甜食似乎成了我們最直接的慰藉。這不僅是一種味覺上的享受,更是一場心理與生理交織的療癒儀式。
為什麼甜點會讓人感覺快樂?——大腦的獎勵機制解密
你可能以為,想吃甜食只是因為嘴饞,或是一時的習慣。但根據腦神經科學研究,當我們進食甜食時,大腦會釋放多巴胺(dopamine)、血清素(serotonin)等「快樂賀爾蒙」,產生愉悅、放鬆的感受。這背後的機制,正是一套我們大腦用來鼓勵人類重複「對我們有益」行為的系統──獎勵系統(Reward System)在運作。
簡單來說:
做一件讓你舒服的事 → 大腦釋放快樂激素 → 你感到愉快 → 更容易重複這個行為。
【註】多巴胺(Dopamine)是一種參與學習、動機與愉悅感的神經傳導物質,會在大腦預期獎勵或完成目標時大量釋放;血清素(Serotonin)則與情緒穩定、自信心、以及幸福感密切相關。
當這些物質釋放後,我們就會感覺到短暫的安定、滿足,甚至是一種『我可以再撐一下』的感覺。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一塊可麗露、或一口布朗尼,竟能讓人重拾平靜。
從「吃甜點」到「照顧自己」:一場與自我連結的儀式
節目中我分享了自己在台北忠孝新生附近一家甜點店「貳玖甜室」吃可麗露的經驗。那一口焦脆與濕潤交織的口感,不只是味蕾上的幸福,還讓我深刻地感覺到:「今天所有的煩悶都得到了釋放。」那不只是『吃甜食』,而是『被自己溫柔對待』的一種證明。
那不是奢侈的享受,而是心裡浮現的一句:「我有好好對待自己。」
如果不能吃甜點,還有什麼療癒選擇?
甜點雖然療癒,但也不能過量。那麼,還有哪些科學支持的療癒儀式,能帶來類似的情緒支持與大腦快感呢?
這些都是能啟動「正向獎勵機制」的行為:
1. 聽音樂或唱歌:旋律與節奏能刺激多巴胺與催產素分泌,讓人感到愉悅。
2. 規律運動:如瑜珈、散步,能釋放內啡肽與血清素,穩定情緒。
3. 曬太陽與種植物:陽光能促進血清素生成,與自然接觸也有助於放鬆與回復自我。
4. 嘗試新鮮事物:做一道新料理、學習一樣新技能,都能刺激大腦的探索獎勵系統。
打造自己的「快樂迴路」:日常中的獎勵設計術
在這個資訊過載、節奏緊湊的時代,我們更需要為自己設計「快樂的迴路」。這樣的設計不需要昂貴,也不必浮誇,只需要從『你會笑的事』出發。
例如:
- 每週固定安排一晚的 Me Time,不與他人社交,只做讓自己感覺舒心的事。
- 在手帳上紀錄每一項小小的完成,視覺化進步的感覺就是一種獎勵。
- 分享你的生活進步與喜悅到社群媒體,收穫來自他人的共鳴與肯定,也是一種正向能量的循環。
最重要的是:這些不是外在獎勵,而是讓你「感受到自己被照顧、被肯定」的方式。
今天的你,願意給自己一塊甜點般的溫柔嗎?
回到甜點本身,我並不鼓勵情緒性暴食,更不建議將糖分當作情緒出口的唯一方式。但我想說的是:那個願意為自己停下來,挑一塊喜歡的甜點、慢慢咀嚼的人,正是用一種溫柔而堅定的方式,照顧自己。
所以今天的你,過得好嗎?也許你不需要一頓豐盛大餐,只需要一小口療癒的甜味,提醒自己:『我有值得被對待的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