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問問大家幾個問題,不知道有沒有人,也曾經抱持著類似的懷疑:
「當人生碰到重複的困難,忍不住會責怪自己,是不是自己太『倔強』,太不懂得『忍耐』,才會被同一顆石頭絆倒兩次?」
「工作上承受不平等的遭遇,老闆請我稍微『轉個彎』,身段『放柔軟』一點,不要像個刺蝟一樣。真的是我到處『為難』大家嗎?」「關係裡,我聽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總依照『自己』的意思行事,眼裡沒有『我們』。難道我真有這麼自私?我做的所有事,都是為了『我們』啊!」
上述的詰問,來自和我一起叩關五十歲大門,每天都鼓起最大勇氣、穿越中年迷霧的好友們。
我們的聚會,就像現實版的〈And Just Like That〉,少了華麗的行頭、夢寐的男友,但探討的是一樣殘酷的主題,來到人生下半場,「你願意放棄甚麼?」
答案常常是不確定、不知道。一部分覺得自己擁有得太少,追求都來不及。另一部分感覺甚麼都重要,應該好好把握。
殘酷的是,當談及「放棄」,我們這些加起來超過500歲的高級人瑞,思考倒是有志一同:也許我該放棄『倔強』、得過且過。也許我該多替人『著想』,把對方的需求放在心上。
聽起來,怪怪的對吧?活了大半輩子,我們居然選擇優先放棄某部分的自己,無論是人格特質、還是價值信念。
我跟朋友說,如果換個角度來看,『倔強』也是一種『堅強』,不管生涯或職涯的處境是甚麼,為什麼我們需要『忍耐』?與其說服自己『轉個彎』,不如重新思考這份選擇,是不是真的適合自己。
重點不在外在環境或課題如何,而是回到內在核心來思考,甚麼才是自身真正堅持的價值觀?
在商業思維學院院長游舒帆所撰寫的<用商業思維優化你的人生選擇>一書中,我得到了解答。這個解答,是由自己層層思索、反覆釐清而來的。
全書的六大章節,如果依循開頭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合起來正是「Vision」,不僅有助於拓展我們觀看人生的『視野』,更鼓勵讀者由此重塑、反思人生的『願景』。
Value : 解碼自己,找尋人生價值和方向
Invest : 自我栽培,釋放潛力
Shape : 定位自己、打造產品,發掘屬於自己的市場
Impact : 擴大影響力,讓更多機會找上門
Outlook : 用長線思考,設定遠程目標,務實地迎向未來
Nurture : 滋養自己,保持餘裕,回歸內心平靜
其中,最令我心有戚戚焉,花最多時間反芻的,莫過於第一章:解碼自己。同時驚訝地發現,儘管和自己相處了四十多年,對於某些人生大哉問,依舊一知半解,像是:
你知道自己在生活中最重視甚麼嗎?
你知道自己最擅長的是甚麼嗎?
你知道自己人生在追求些甚麼嗎?
因而學著更進一步,依循這本書的練習,一一檢視自己的價值與信念,到底是甚麼?經過一週的覆盤,我最後留下五組詞彙:影響力、連結、智慧、獲得成就、利他。
如果要說成一個句子,那就是:在人生中,我希望能夠善用個人在文字與聲音的優勢,與他人和世界連結,發揮善的影響;並從連結之中,獲得智慧與力量,成就自己與他人。
因此,在工作上,我花更多時間建立連結,即使對方和我主張殊異,我相信自己具備求同存異的整合性力量。因而更能排除上級、同事、部屬對於我的錯誤投射,將自己的能耐,拿來支持個人價值。
在人生裡,我慢慢接納一個道理,失敗、失去,與成功、獲得互為鏡像,沒有甚麼好壞是絕對的。人生是相對與平衡的存在。
每一天,我不再患得患失,只管牢牢把握當下給予我的所有真實,讓自己不再懼怕真實、然後,變得真實。
回到這本書的立意,主動思考人生、做自己人生的CEO,我希望自己的立足,能讓人生出勇氣、智慧、力量,展露並捍衛自己的真實。
願大家都花一點時間,思考一下,面對大好人生,你想成為怎樣的CEO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