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末參加位於花蓮富里天賜糧源兩天一夜的青聚點活動,認識一位陽明交大人社系的大二生彥程(天啊!好年輕...),首日課程結束,看著雲層厚積的天空,已然對看不見星星的事實釋然,拖著疲憊的身軀,到民宿明明已經晚上九點多,卻意外在跨世代的對話交流過程越發清醒,分享過來人的體悟,也看見現代年輕人同樣披著自身過去有過的煩惱。

窯磚民宿
對人文社會學系的好奇
一來是想瞭解人社理論與現實間的連結? 二來則是AI世代下人社價值如何體現?
人社系學習的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三大面向,以培育具跨領域素養、知識實務並重的人才為目標。而此次我們參與的地方創生課程,正是結合知識與實踐最好的練習,雖然彥程認為學習的理論跟現實很難對接(我也認同),但我們也都同意這樣的訓練能夠幫助我們用不一樣的視角去看待世界。
而聊到快速發展的AI,發現它正破壞過往教育現場的樣貌,先不論老師跟學生是否追上AI的最新功能,「AI究竟是在學習層面是正向幫助?還是其實反而會降低學生去思考的可能?」
以學習作業(報告)為例,究竟是運用AI做得又快又好又全面的報告該給高分? 還是學生花時間自己閱讀、蒐集資料再整合輸出的內容該給予鼓勵? 又或者當AI內容的生成已經足以混淆人們的判定,老師們或許根本也分不出這份報告究竟是「誰」做的? 那學習成果的評斷該如何是好? 學生的努力還有價值嗎?
仔細想想其實也沒那麼難,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大概是對AI最好的形容。
新科技的襲來必來帶來改變,這也代表「書面報告」的形式或許已不適合,教育的評分也不該用這種作業的方式去評價,至於老師是否能跟著改變與調整就至關重要了!
職業選擇
當人力銀行的職缺都需要「有經驗的」人才,那這些社會新鮮人究竟該從何處開始?何處累積經驗? 所需要的技能則是十八般武藝需樣樣精,再開給你芭樂價,讓你現實的有感。
當我們好奇人社科系的學生未來能做些什麼工作時,如果我們只有「薪水」這個單一衡量工作好壞的指標,那不難想像臺灣的父母為什麼要舌燦蓮花,命孩子都去念理工科系。可想而知,人社的選擇往往會被限縮,繼續往上念研究所,最好念個商科,也好對接未來的工作職能...。但這樣單一的社會真的是健康的嗎?是我們想要的嗎?
記得在課後,我問分享的講師,你是怎麼決定要去做地方創業的(還跟您原本的背景全然不同),那個契機跟Moment是什麼? 講師似乎被問過很多次這類的問題(可見年輕人對未來多迷惘),她說:
其實沒有那個moment,但硬要說的話,時間到了你自己會知道。

料理實作
即將要32歲的我,仍有18歲的煩惱,像是一條切不段的青春延續,在與年輕世代的對話中,那些相似又不完全相同的煩惱裡,我們成了各自的養分,讓時間去說話,時間到了自然會有解答。在我看來,你的煩惱青澀可愛,可這不正就是身為年輕人的趣味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