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第六章:那些從小就被迫站穩的孩子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不是每個孩子都被允許跌倒


有些孩子,

即便不是家中排行最長的哥哥姊姊,

卻早早被家庭默認為「要撐住的人」。

父母情緒一來,是他去安撫;

家中衝突頻起,是他來調停;

弟妹需要照顧,是他主動接手。

這些孩子之所以早熟,不是因為天生懂事,

而是因為沒有人能依靠。

raw-image


他們也許不是長姐,但卻一生都在扮演領導角色。


在心理學上,

這樣的孩子往往發展出「功能性成熟(functional maturity)」,

即使年紀尚小,卻有著過度的大人樣。

他們在家庭中佔據了一個過於沉重的「角色功能」,

這種功能是為了讓家庭系統維持穩定,

但卻往往以犧牲自我情感需求為代價。







他們長大後,也許是這樣的模樣:

ㄧ、用照顧別人換取價值感
  他們很擅長傾聽、給建議、提供幫助,因為從小就被訓練成「懂事的大人」。但在內心深處,照顧他人不是純粹的愛,而是一種「我這樣做才值得被愛」的交換。


二、愛上需要被照顧的人,卻無法停止失望
  總是不自覺愛上比自己脆弱的人,投入所有資源去幫對方「變好」,卻在一再失落中耗盡自己。不是因為不懂分寸,而是習慣了關係裡的角色只有「給」,沒有「接」。


三、在愛裡變得極端:不是過度關注,就是完全冷漠
  一邊渴望親密,一邊害怕關係變成責任的牢籠。有些人索性把情感冰封,說自己不需要愛,只想要安靜生活——那不是冷淡,是疲憊,是想逃離再次背負的恐懼。


那些不是天分,而是創傷後的本能


他們會把事情做完,但沒人問他:「你會不會累?」

他們會照顧別人,但沒人陪他們崩潰。

他們總是在別人還沒意識到問題時,就已經開始解決問題了。

他們不是不需要依靠,而是從小就知道:沒人撐你,你只能自己站穩。

raw-image






打破角色循環,從「辨認」開始

家庭系統心理學指出,一個家庭裡的角色常常是默默分配好的,像是「問題製造者」、「調解者」、「逗樂者」、「隱形人」。如果你總是被分派到「照顧者」、「撐住的人」的位置,請先允許自己看見這份沉重。


不是你太強,而是你沒有被允許脆弱。


改變不會一蹴可幾,但可以從幾個方向開始:


  • 察覺: 開始問自己「我現在照顧這個人,是出於愛,還是出於習慣?」
  • 練習請求幫助: 對習慣獨立的人來說,說「我需要你」比說「我愛你」還困難。但這一步非常重要。
  • 放下完美照顧的幻想: 你可以不那麼萬能,你也可以偶爾什麼都不做。
  • 設立界線: 不再因為「你比較懂事」就被默默分配更多任務,重新討論家庭分工,是讓關係健康的第一步。


任何在原生家庭中,被默默推上「要成熟、要負責」位置的孩子,都可能活成一個疲憊的大人。


但你已經長大了,你可以選擇不再只是角色。

你可以成為自己,

不再只為了穩住別人,

而委屈自己。

你值得一段不需要用「照顧」來證明愛的關係。


就開始,練習接住自己吧!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家庭界線研究所
4會員
14內容數
別人家是親情充電站, 我家是情緒提款機。 這裡不寫溫馨小品,專剝家庭瘡疤。 歡迎光臨《家庭界線研究所》, 這裡不一定療癒,但一定誠實。
家庭界線研究所的其他內容
2025/08/05
有些人之所以善於照顧他人, 並不是因為他們特別溫柔, 而是他們太清楚,被忽略的感覺。 得知死訊,妹妹從南部趕來, 爸爸載她到殯儀館門口就匆匆離開了。 「要進去上香嗎?」我禮貌性問了這一句。 更正確來說,當時我失去對話的能力, 因此只能擠出這句不合時宜
Thumbnail
2025/08/05
有些人之所以善於照顧他人, 並不是因為他們特別溫柔, 而是他們太清楚,被忽略的感覺。 得知死訊,妹妹從南部趕來, 爸爸載她到殯儀館門口就匆匆離開了。 「要進去上香嗎?」我禮貌性問了這一句。 更正確來說,當時我失去對話的能力, 因此只能擠出這句不合時宜
Thumbnail
2025/06/25
第一個前來弔唁的人,是媽媽的大姐。 她一邊抹淚,一邊哽咽地說:「你媽啊,身體本來就不好,後面那些年都是撐著過的……她就是不想麻煩你們,不想依靠小孩,所以什麼都自己扛。」 我站在靈堂裡,聽著這些話,卻覺得自己像個局外人。 我終於明白,為什麼我總跟母親的那些親人搭不上話。
Thumbnail
2025/06/25
第一個前來弔唁的人,是媽媽的大姐。 她一邊抹淚,一邊哽咽地說:「你媽啊,身體本來就不好,後面那些年都是撐著過的……她就是不想麻煩你們,不想依靠小孩,所以什麼都自己扛。」 我站在靈堂裡,聽著這些話,卻覺得自己像個局外人。 我終於明白,為什麼我總跟母親的那些親人搭不上話。
Thumbnail
2025/06/21
有些人不是天生堅強,而是不得不學會切斷感受,才能活下來。 在第五章中,靖萃回憶起童年時期, 不僅要照顧智能障礙的妹妹,還得負責家中晚餐,過著一種早熟得近乎荒謬的人生。 當一個孩子還來不及被照顧,就得去照顧別人,心理學上稱之為「角色倒置」(role reversal)或「親職化孩子」(p
Thumbnail
2025/06/21
有些人不是天生堅強,而是不得不學會切斷感受,才能活下來。 在第五章中,靖萃回憶起童年時期, 不僅要照顧智能障礙的妹妹,還得負責家中晚餐,過著一種早熟得近乎荒謬的人生。 當一個孩子還來不及被照顧,就得去照顧別人,心理學上稱之為「角色倒置」(role reversal)或「親職化孩子」(p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文章描述了在孩子長大後感到失落和落寞的心情。雖然過去期待孩子長大,但現在卻希望時間能慢下來。作者透過從事一些動作來暫時跳脫這種思緒漩渦。這篇文章描述了許多家庭可能都會面臨的情況,讓讀者感受到共鳴。
Thumbnail
文章描述了在孩子長大後感到失落和落寞的心情。雖然過去期待孩子長大,但現在卻希望時間能慢下來。作者透過從事一些動作來暫時跳脫這種思緒漩渦。這篇文章描述了許多家庭可能都會面臨的情況,讓讀者感受到共鳴。
Thumbnail
不論是家庭或學校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帶給孩子們力量。孩童的成長與心理健康是家庭和社會關注的重要議題。在這篇文章中,探討了孩子們的成長,以及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同時提出了對家長和教育者的建議,希望提供孩子所需的支持與幫助。
Thumbnail
不論是家庭或學校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帶給孩子們力量。孩童的成長與心理健康是家庭和社會關注的重要議題。在這篇文章中,探討了孩子們的成長,以及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同時提出了對家長和教育者的建議,希望提供孩子所需的支持與幫助。
Thumbnail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是誰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親人,也是最親的親人,自然也是影響最深的親人。不過,人生是階段性的;孩子也是會成長的。大多數的父母並不會突然就意識到孩子逐漸成為「自己的」而非「你的」的孩子,如同大多數父母是在成為父母才逐漸意識到父母的角色及責任。 在成為「自己的」
Thumbnail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是誰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親人,也是最親的親人,自然也是影響最深的親人。不過,人生是階段性的;孩子也是會成長的。大多數的父母並不會突然就意識到孩子逐漸成為「自己的」而非「你的」的孩子,如同大多數父母是在成為父母才逐漸意識到父母的角色及責任。 在成為「自己的」
Thumbnail
成人如果可以溫和堅定地引導孩子分辨、認識這一層關係,孩子就會逐漸學習並且理解,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我認為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讓孩子真的感覺到自己「有所擁有」以及「被成人尊重」。
Thumbnail
成人如果可以溫和堅定地引導孩子分辨、認識這一層關係,孩子就會逐漸學習並且理解,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我認為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讓孩子真的感覺到自己「有所擁有」以及「被成人尊重」。
Thumbnail
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意願,不應強迫他們。同時,應適時分享孩子的成就,並不要引起家長之間的焦慮感。孩子也應被視為個體,而不是父母願望的實現工具。
Thumbnail
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意願,不應強迫他們。同時,應適時分享孩子的成就,並不要引起家長之間的焦慮感。孩子也應被視為個體,而不是父母願望的實現工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