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經驗——原本是部門裡最被信任、最有產能的核心人才,一升上主管,卻總覺得哪裡不對勁?原本的專業發揮不出來,團隊也沒想像中那麼「好帶」,每天像是在滅火,壓力山大。
放心,你不是一個人。
我想說,從「個人貢獻者」轉為「主管角色」,確實是一場深層的認知與習慣重建。這不是簡單的升遷,而是一種「身份轉換」與「心理再定位」的挑戰。以下是我最常見到的五大轉換痛點,也提供一些具體的反思與建議工具,幫助你或你身邊的主管走得更穩、更有方向。
挑戰一:從「自己做得好」到「讓別人做得好」
1.誤區:還是習慣親自下場,把任務攬起來最快。
2.工具:任務委派四象限(Will vs. Skill分析)
很多新主管最常說的話是:「交給他不放心,還不如我來」。結果就是自己累得半死,團隊卻越來越依賴你,永遠學不會。
你可以試著反思下列問題:
- 團隊成員是能力不足?還是我不願放手?
- 我交代任務的方式清楚嗎?有沒有給對資源與空間?
工具推薦:「Will vs. Skill 四象限分析」:
將你部門的人試著分析看看,他擺在甚麼象限中,
- 高意願+高能力:放手讓他做
- 高能力+低意願:激勵與目標對齊
- 低能力+高意願:陪跑與訓練
- 低能力+低意願:評估是否適任
挑戰二:從「我好不好」到「我們好不好」
1.誤區:只看自己有沒有把事做好,忽略團隊氛圍與合作
2.工具:團隊健康檢視表(Team Check-in)
一位主管告訴我:「我很努力讓專案不出錯,為什麼團隊氣氛還是這麼冷?」
因為主管的指標不再是「個人成就」,而是整體團隊的運作品質與信任度。
你可以試著反思下列問題:
- 團隊之間是否有足夠的交流與透明?
- 團隊成員是否感受到被聽見與重視?
工具推薦:「Team Check-in 問題清單」:
試著列出你的團隊有甚麼問題,例如:
- 這週你最卡的工作是什麼?
- 你需要我幫什麼?
- 團隊有什麼地方可以再優化?
定期建立Check-in習慣,有助於打造信任文化。
挑戰三:從「執行者」到「決策者」
1.誤區:還在等上面交辦任務,怕做錯不敢拍板
2.工具:RACI角色矩陣
主管不是「大資深員工」,而是要能評估風險、主導決策、承擔責任的人。很多新手主管會被「怕錯」綁住,變成決策的障礙點。
你可以試著反思下列問題:
- 面對模糊的任務,我是主動釐清還是等待?
- 我的決策標準與原則是什麼?
工具推薦:「RACI 決策責任矩陣」
- Responsible:誰負責執行?
- Accountable:誰最終拍板?(主管)
- Consulted:誰要事前協商?
- Informed:誰需事後知會?
有明確的責任界線,才能讓團隊順利運作。
挑戰四:從「解決問題的人」到「教會他人解決問題的人」
1.誤區:每次都自己解決最省事,結果養出一堆伸手牌
2.工具:教練式提問架構
主管不是萬能修理工,而是要培養團隊的問題解決能力。這也是最常見卻最容易被忽略的領導誤區。
你可以試著反思下列問題:
- 我有沒有每次都給答案,而不是引導思考?
- 團隊成員有沒有逐漸學會「自己思考」?
工具推薦:「GROW 模型教練提問」
試著採用這個工具,詢問你的團隊成員,帶領他自己思考:
- Goal:你想要達成什麼?
- Reality:目前情況是什麼?
- Options:還有什麼方法?
- Will:你打算怎麼做?
這個提問架構有助於轉換你從「救火隊」到「教練型領導」的角色。
挑戰五:從「情緒靠自己扛」到「情緒需要管理」
1.誤區:認為主管就該撐住、不表露情緒
2.工具:日誌自我覺察練習
不少新手主管會壓抑壓力、焦慮與挫敗,覺得一說出來就顯得不專業。結果就是情緒爆炸、與下屬摩擦不斷。
你可以試著反思下列問題:
- 我最近的情緒波動來自什麼?
- 是壓力、疲憊、還是對自己的質疑?
工具推薦:「日誌練習」
每天寫下:
- 今天最讓我煩的一件事是什麼?
- 我對這件事的感受是?
- 有什麼我可以調整的?
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才能帶出穩定的團隊。
主管,是一場自我更新的旅程
從貢獻者到主管的過程,不只是技術轉移,更是一場「心態升級」。你不再只是為自己交出成績單,而是要讓團隊一起交出成果。
這五個轉換痛點,每一個都需要時間練習與內在調整。當你願意承認卡關、願意嘗試新的方法,你就已經踏上成為成熟領導者的道路。
如你是主管、正在帶主管、或準備成為主管,願這篇文章能成為你過程中的一盞小燈。轉換不容易,但你絕對做得到!
需要更多主管轉型的內訓建議?歡迎留言討論或訂閱專欄,一起把管理路走得更穩、更輕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