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往常,習慣邊聽podcast邊打掃房間,今天聽的是職業訪談,訪問諮商所心理師在職場上遇到的一些有趣的事情以及經驗談。
其中有一段心理師和主持人的對話,讓我印象深刻。
整段話大概是闡述心理師對目前社會心理的看法,其中心理師說:
「文化應該是相對的,在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社會各有需要解決的議題,不見得一昧模仿就是好的。台灣比較像是群體主義的社會,比如在疫情爆發的時候我們展現出最好的政策配合度才能有效控制疫情的蔓延,為此我們也獲得國際上的肯定。
儘管部分政策難以遵守(例如:隔離),但是台灣人都有意識到『此刻是生死與共』,家人朋友們都會互相照應。
然而我們卻急於去吸收別的文化對於心理健康的一些想法,例如吸收美國文化比較做自己、展現自己,但在吸收的同時又覺得人家是進步的,而我們是落後的。
在過去的台灣社會,我們總是以利他為出發點,希望你好我也好。但如今的社會,因為受到美國文化的影響,做自己這件事情似乎比什麼都還要重要,自己好才是重點。
學習對別人有貢獻,來對別人好,比起一直說對自己好來得有效。大家都對別人好一點,別人就會對我好釋出善意,在早期台灣社會也是這樣互相幫助共榮,但也是因為後代強調個人主義做自己,也讓隔閡越來越明顯。」
主持人回應說:
「但會不會那些本來就對別人好的那些人,一直不斷地付出時間和精力,去對一個人或是一群人好,卻造成自己一些傷害或是壓力,所以現在才會反彈,想要保護自己,於是更做自己更在乎自己的想法?」
聽完後就突然覺得,「主持人講得真好!」
的確,一昧付出的好,如果對方不接受或是不珍惜,再怎麼好的人總有一天會因為失望而改變自己原本的態度或是作法。
比如說:
- 在職場的好人:什麼工作都逆來順受,覺得反正我多做一點大家方便做事就好,但到最後累倒的是自己
- 在感情付出:一昧付出的愛情,卻換來絕情
- 親情勒索:因為是血親關係,不論發生什麼事都必須要互相幫助的觀念
不禁想,這是不是其實就是「過於善良?」因為太善良,所以很多事情都忍著就過去,但也沒想過有人利用這份善良,只維護自己的利益絲毫不在乎別人的付出,於是最後善良的人也不再善良,而是選擇性善良。
什麼是「適度的善良」?
所以,什麼是「適度的善良」呢?
我想,真正的善良不應該是無條件的犧牲自己,而是在關懷他人的同時,也懂得照顧自己的需求和界線。
適度的善良是有原則的善良,是在付出的時候也會評估自己的能力和狀況,不會因為害怕被認為「自私」就無限制地燃燒自己。
這並不是說我們要變得冷漠或計較,而是要學會健康的付出方式。就像在飛機上,我們總是被提醒要先為自己戴上氧氣罩,才能幫助別人一樣,唯有先照顧好自己,我們才有能力持續地關懷他人。
珍惜身邊的善良
聽完這場podcast,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的社會真的需要更多的相互理解。
如果你身邊有那些總是為他人著想的人,請珍惜他們,不要把他們的善意當作理所當然。一句簡單的「謝謝」,一個理解的眼神,或是適時的回報,都能讓善良的人知道自己的付出是被看見、被珍惜的。
同時,也希望善良的人們能夠學會保護自己,善良不等於軟弱,設定界線也不等於自私。我們都可以選擇在什麼時候、對什麼人、用什麼方式展現善良,這樣的善良才能更長久,也更有力量。
畢竟,一個互相體諒、彼此珍惜的社會,不是靠少數人的無限付出撐起來的,而是需要每個人都願意為彼此多想一點、多做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