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我還是個標準的夜貓子,12點前絕對不睡覺、不先滑個手機看看社群、逛逛網拍,我根本就不想睡。
自從換了新工作必須提早上班(而且還要打卡),我開始緊張了:愛賴床的我如果不早點起來,肯定天天遲到。
為了避免因遲到被扣薪水,我乾脆把鬧鐘設得比出門時間早一個半小時。
一開始真的超煎熬。
想到以前彈性打卡的日子,就算遲到一下頂多下班時延後一些,可是現在可是一點藉口都找不到。
想到這麼努力起床上班卻還要因為遲到被扣錢,肯定是嘔到不行(甚至會想乾脆請整天假算了)。
但沒想到一個月、三個月過去……到現在,我竟然慢慢愛上早起。
我發現清晨的時間比想像中好用:寫日記、看書、運動或冥想,如果起得更早,甚至還能從容不迫地享用早餐。
一整天下來也不覺得特別疲憊,連我媽看到我都忍不住說:「最近怎麼氣色變好了?精神也跟以前不一樣了。」
我想,除了心境的轉變,更多來自生活習慣帶來的連鎖效應。
雖然我的目標不是成為什麼成功人士,也不想傳達什麼「早起會改變人生」的心靈雞湯,畢竟我也還在迷茫我的人生發展。
但如果想為一成不變的日常帶來一點新氣象,不妨試著早起,做點屬於自己的事,
把一天中的第一段時間留給自己,讓自己擁有更多掌控權。我相信漸漸地都會有不一樣的改變。
以下這幾個方法,是我親身實踐後覺得特別有幫助的,希望也能對你有一點點啟發:
早起的好處
- 提升效率與專注力:清晨干擾少,特別適合思考、學習或規劃一天的行程。
- 改善情緒與壓力管理:作息穩定有助身心健康,讓心情更加平穩。
- 增加自主時間:早起不再匆忙,讓你為自己的人生多掌握一點主導權。
- 幫助建立好習慣:養成運動、閱讀、冥想的固定時間,比起熬夜後的補償行為更能持久。
為什麼我們這麼容易賴床?
- 前一晚睡太晚或睡眠品質差:自然早上起不來,身體還在自動補眠。
- 鬧鐘設定策略錯誤:鬧鐘設太早或太密集,反而讓你陷入「反正還有下一個」的惡性循環。
- 缺乏早起的動力:沒有期待的事物或明確目標,起床就變得毫無意義。
- 天生晚睡型體質:有些人天生就是夜行性動物,需要循序漸進地調整生理節奏。
實測有效的「改善賴床」方法
1. 建立固定作息時間
每天固定上床與起床時間,假日也不要相差太多,有助於身體建立穩定的生理節奏。
2. 避免睡前滑手機或接觸強光
睡前盡量讓環境保持安靜、光線柔和,遠離藍光刺激,大腦會比較容易釋放褪黑激素幫助入眠。
3. 設定兩個鬧鐘,間隔20分鐘
例如想6點起床,可以設定5:40和6:00。第一個鬧鐘溫和喚醒大腦,第二個明確提醒「真的該起床了」。
4. 早上安排值得期待的事情
像是一杯香濃咖啡、一段晨間慢跑、閱讀幾頁好書或聆聽喜愛的音樂,有儀式感的早晨更容易讓人起床。
5. 起床前在床上做幾個簡單伸展
手腳輕柔地動一動、扭扭身體,提高體溫、刺激血液循環,讓身體更容易離開溫暖的被窩。
6. 使用光照療法
打開窗簾讓自然光照進來,或使用模擬晨光的智能鬧鐘,幫助身體自然地感知「早晨已經到了」。
7. 利用有趣的聲音喚醒大腦(極度疲憊時使用)
這招是從日本節目學來的:早上開電視或播放有趣節目的聲音,讓腦袋慢慢甦醒。不過因為還是會接觸到藍光,我通常只在超級不想起床的日子才使用這個方法。
最後想說的是
改變賴床習慣不會一夜之間發生,但只要開始一點點微調,你就會發現早起的清晨,比你想像的還要自由自在。
早起不是為了變成別人期待的模樣,而是為了把更多時間還給自己。
試試看吧,如果你不是天生的夜貓子,那麼也許其中一個方法,可以啟動你另一個充滿可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