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傑是一家科技公司的中階主管,能力不差、履歷漂亮,團隊績效也還過得去。可最近,他總覺得自己像被困在一個透明的玻璃罩裡。
開會時,他只在自己的專業範圍內發言,哪怕腦中閃過一個跨部門的好點子,也會硬生生吞回去——怕別人覺得他「不懂裝懂」。
討論策略時,他習慣支持能立刻見效的方案,三年後的規劃?算了,免得被認為「不切實際」。看到流程漏洞,他選擇私下抱怨,而不是公開提出,因為怕被貼上「麻煩製造者」的標籤。
遇到需要拍板的決策,他會拖延,或乾脆丟給上層,「多做多錯,少做少錯」。
跨部門專案,他只做分內事,能不涉入就不涉入;同事問意見,他也多半回些安全的話。
甚至在一對一的對話裡,他很少談自己的真正強項與熱情,擔心一旦亮出底牌,就會被比較、被挑戰。
阿傑沒有失去能力,也不是沒自信,他只是缺了一樣東西——心理安全感。那是一種「即使犯錯、即使不被採納,也不會被懲罰或否定」的底層安心感。當這種感覺缺失,會像暗流一樣,悄悄侵蝕一個人的判斷、視野與勇氣。

心理安全感,才是六大高潛特質的地基
1. 全局多元:沒有安全感,就只看眼前
缺乏安全感的人,不敢輕易跨界發言,怕越界被說「不專業」。久而久之,視野被壓縮到井口的大小。
👉 沒有安全感,眼界就會縮成只看得到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2. 前瞻目標:沒有安全感,就只圖眼前安穩
當環境只獎勵短期成績,長期規劃看起來就像空談。於是,人只想「先保住眼前的分數」,不敢為未來鋪路。
👉 沒有安全感,長遠就變成一種冒險。
3. 挑戰現狀:沒有安全感,就不會動規則
挑戰現狀,意味著碰觸既有權威和舒適圈。缺乏安全感的人,寧可維持現狀,也不想成為被「記住」的那個人。
👉 沒有安全感,再聰明的腦袋也選擇沉默。
4. 決策承擔:沒有安全感,就習慣推責
在高懲罰、低包容的環境裡,承擔意味著高風險。於是,決策能拖就拖,能轉就轉,「安全」成了唯一準則。
👉 沒有安全感,責任就像燙手山芋,能丟就丟。
5. 共創協作:沒有安全感,就各自為政
缺乏安全感時,分享資訊變成風險,合作變成形式。大家握手,但手心都是冰的。
👉 沒有安全感,合作只是表面上的微笑與點頭。
6. 優勢認同:沒有安全感,就不敢真實表達
優勢需要被看見才有價值,但當你害怕被比較、被針對,亮點就成了需要藏起來的秘密。
👉 沒有安全感,連光都會被自己遮住。
心理安全感不是溫室,而是試驗場
很多人誤以為心理安全感等於「沒壓力、沒批評」。其實剛好相反——它是一種讓你敢於嘗試、承擔風險、說真話的土壤。
在這種環境中,犯錯是學習的一部分,意見不同不是對立,而是為了找到更好的答案。想像一下,如果你知道失敗不會毀掉你的人設,不會讓你被排擠或否定——你會不會更願意:
- 用全局視角發表自己的觀察?
- 設下三年後的雄心目標?
- 挑戰一個低效已久的規則?
- 在資訊不完全時果斷拍板?
- 主動跨部門建立合作橋樑?
- 大方運用並分享自己的優勢?
如何打造心理安全感
- 領導層示範:勇於承認「我不知道」,也能坦然分享自己的失誤。
- 獎勵真實反饋:不論意見是否採納,都給予肯定與感謝。
- 分離人與事:批評問題,而不是否定人,讓人保有尊嚴。
- 容許可控風險:設計「試驗區」測試新想法,即使失敗也能復盤學習。
- 放大優勢:讓每個人都有機會發揮長處,強化正向循環。
結語
真正卡住高潛人才的,不是能力不足,也不是自信缺失,而是缺乏心理安全感。
它像天空一樣,決定你能飛多高、飛多遠。
能力是翅膀,自信是風,而心理安全感才是天空——沒有天空,再強的翅膀也只能原地拍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