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我在重新開始長文創作前的思考整理。
最近,我腦中不時浮現一句話,是名取芳彥在《斷念的練習》中說談
如果自以為「這個世界就是這樣,這樣做才對」那就是「上對下」的看法。
如何避免「上對下的講道理」,應回覆
「這件事我會這樣做,但我不知道是否也適用於你。你是怎麼想的?」讀到當下,只覺得語氣真誠、態度謙遜。現在覺得格外貼近我最近的狀態,因為我發現,自己的文字竟然能影響他人的人生選擇時。
讀者回饋,讓我重新思考寫作的影響力
有讀者在看完我關於外派經驗的文章後,跟我說他決定不出國了;也有人因此決定試試看外派,卻在幾個月後私訊我說壓力太大想回國。我有點愣住——竟然有人因為我的文章,決定是否出國?這讓我既受寵若驚,也有點不安。
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是什麼專家,更沒打算當「職涯導師」,我只是分享我的親身經歷。但現在這個社群時代,只要說出口,就有可能被看見、被解讀,甚至被放大——說話彷彿自動附帶了某種「影響力」。
threads 上的文字,因為篇幅短、流通快,很容易「破圈」。我因此遇到了各式各樣的讀者,也接觸到許多產業中大神級的前輩,曾經討論過不少管理和職涯的 insight。那確實很迷人,也讓我更珍惜這種意外連結的可能性。
短文 vs 長文:為什麼我選擇重拾長篇創作
但同時,也會出現一些讓人為難的狀況。有時為了符合 threads 的格式,不得不濃縮內容,卻因此被誤解或斷章取義;也有人建議我開一對一諮詢服務,可我很猶豫,因為我深怕自己的主觀經驗誤導了別人。畢竟我自己也曾被不夠專業的諮詢搞到信心崩盤。
我一直想做的,其實只是誠實地寫出我的觀察與選擇。但如果我的文字成了別人決定人生方向的依據,那我至少應該寫得更完整一些——不只是輸出觀點,更能補上背景與脈絡。這樣,讀者在參考我經驗的同時,也更容易評估自己是否適合這條路,而不是只是被一句話打動就做出決定。
所以我想重拾長文創作。不是回歸部落格的情懷,而是希望用比較完整的篇幅,好好說明事情的來龍去脈。像方格子這種可以細講故事的平台,正好適合讓我慢慢釐清脈絡,寫得更完整。我也還是會持續在 threads 上互動,因為我相信那裡的直接對話,有種真實的溫度。
責任感,是寫作者最難練的能力?
但對於比較複雜、需要時間理解的職涯議題,我更希望透過長文來沉澱。在這個資訊極快流動的時代,我反而更覺得「謹言慎行」是我需要練習的能力。
寫給讀者,也寫給自己:每個職涯的選擇,真的沒有標準答案。你會看到很多觀點,也可能被誰哪句話打動,但最後,還是得為自己做決定。
如果你也曾有過類似的掙扎,或者有什麼不同的想法,歡迎留言或私訊我聊聊。我也還在學習怎麼當一個「寫字的人」,還在想怎樣才算是負責任的分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