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程中,體驗其他人的步調和玩法〉2025-08-08
連續幾年帶暑假的自助旅行營隊,在過去的幾次經驗裡面,經常會碰到的情況是,團隊的動力不夠,在一兩個特別想去的點去完之後,一部分小孩就會出現喊累不想移動、不知道要去哪的狀況。
在那些情況中,我思考的問題常常是「要推到什麼程度」,一方面是希望他們多體驗、多接觸當地才有的自然或人文特點;另一方面也想踩住「他們是旅行的主體」這件事,不要讓「大人覺得比較好」的旅行方式凌駕於孩子們的想法之上。
所以有幾次,真的會有譬如--睡到自然醒之後,當天去一個地方就回民宿休息,然後買個泡麵回來邊看電視邊聊天--那樣孩子們會自嘲「比較廢」的行程。
雖然以教案設計與執行的角度來說,我們也還是能夠和小孩討論這樣的旅程帶給他們什麼、讓他們思考旅行的意義與樂趣。但從家長的角度來說,難得的旅行卻待在民宿吃泡麵看電視,大概再怎麼樣都很難是他們希望聽到的「好玩」。
一次特別符合想像的旅程
在這次的營隊裡面,我們的團隊組成中有一個特別有行動力的孩子,搭配了幾個意見不多,很願意配合團隊的孩子。我們每天都按照前一天的規劃行動,即便集合時間訂得比另一組晚半小時,但總能快速集合好,比另一組更早出發。
而且一路上,我們毫不拖泥帶水地前往目標的地點,很有效率地逛完、玩完之後,就立即移動到下一個地點。如果有稍微變慢,那通常只是因為離公車到站還有一小段時間,若是能夠走路前往的地方,他們總能快速動身,直直前往。
如此地,我們每天都能去到兩三個點,也都能吃到正餐,鮮少那種「便利商店解決」的情況。而且還能比另一組更早回來,盥洗並討論隔天行程後,早睡早起,進入新的一天。
在最初的幾天,我感覺遇到了一個特別不需要擔心的隊伍,他們的行動方式很像我還沒帶過這種活動前會想像的狀況。如果說我們需要範本來介紹「自助旅行都在做什麼」,這個團隊會是很適合的對象。
但或許是因為「太順利了」,某種違和的感覺也一點一滴地升起。
「又順又快」的代價是什麼?
這個團隊的氣氛相當融洽,停下來的每個點他們也都玩得很愉快,如果人提出什麼新的想法或需求,大家也都能很快地做出調整,在幾天之中,都沒有出現那種會僵持不下的衝突。
然而,這種順利其實不是沒有代價的。有一次,其中一個孩子在路邊發現了兩隻「閃閃發亮的蜘蛛」,他興奮地指著蜘蛛喊大家看。走在前面的孩子也走回來看了一下,然後大家便繼續前進。
乍看之下,這裡沒有什麼問題,移動中孩子們還是可能發現新事物,帶頭的孩子也願意停下腳步、回頭看看別人發現了什麼。但問題其實已經出現了,就在這個「回頭」。
在蜘蛛的情況中,發現的孩子當下覺得足夠有趣,有趣到足以喊住大家停下來。但即便如此,也就是看一兩眼,大夥兒就繼續前進了。而更多的情況是,有人發現了什麼卻沒有喊出來,走在前面的人根本不知道有這件事,我們就與「一件小事」擦身而過。
沒有人刻意要忽略其他人的小發現,但很多時候,這個看起來「很順」的團隊,其實預設的是帶頭者的速度和她熟悉的旅行模式。由於沒有「衝突」發生,大家也不覺得這件事情怎麼了。甚至根本沒意識到現在的速度不是所有人的習慣速度,成員們更多是被動地「跟上」。
而在每一次潛在的小小發現中,發現者的小心情,便不知不覺埋沒在這段「很有效率」的旅行過程之中。
「別人的步調」也是旅行裡特別難得的體驗
作為參與者,我其實很喜歡這種精實的旅程,也覺得有這樣一個可靠又有行動力,能帶著大家到處闖的領頭羊是件非常棒的事。跟著她跑的孩子們也都玩得很開心,我會覺得他們仍是一個相當棒的團隊。
但這個經驗也讓我更加明白,如同過去幾次的團隊那樣,慢一點、「懶散」一點,甚至抱怨與意見不同的情況更多一點,真的也是能讓旅程變得精彩的另一種可能性。
在這一次的團隊裡,從一個面向來說,我們都是跟著「領頭羊」的步調在玩,她帶著所有人進行了一場充實有趣的旅程。但從另一個面向來說,她自己卻少了一次對於「別人的玩法與步調」的體驗。而這是其他人都在這次旅程中享受到的。
也許,她在未來還會再參加這樣的活動。屆時,她若能遇到一個更慵懶一點的、她「帶不動的」團隊,相信能夠產生更多有意思的挑戰。讓兩種截然不同的旅行方式,碰撞出更多不一樣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