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陪伴孩子進入網路世界?(三):以身作則,制定「家庭使用守則」〉2025-08-03
在我和朋友的討論過程中,我感覺朋友不時會把我的主張和一種常見的、傳統的管束方式連結在一起。那種想法認為,孩童什麼都不懂,在「為你好」的前提下,家長有權管理孩童的一切。只要一個管理方法在結果上是有效的,我們就可以使用。
但事實上,這完全不是我的立場。我完全反對這種「我是為你好,所以你要聽我的」的觀念與做法,之所以說家長需要保留「最後手段」,也不是因為「這個手段畢竟有效,所以家長有權這麼做」。
我談論的是成年人的責任,是當一個人有能力看見一些嚴重的風險與糟糕現狀時,他有責任阻止憾事發生,即便這麼做無法得到孩子的完全理解,你也得兩害相權取其輕。
但在「兩害相權」的糟糕處境發生之前,我認為更重要的事情在前面,也就是:家長應該怎麼做,才能避免落入「強制規定」和「放任憾事」這個糟糕的二選一情況。我認為那個答案必須是:長期且充分的溝通與信任關係。
也就是說,在面對「手機與網路使用」的這個議題時,我們實際上要分成兩組狀況來談,一組是「還沒有把手機給小孩之前」、另一組是「已經把手機給小孩之後」。
如果我們在前面的步驟就經過了充分溝通,建立了明確的共識、使用守則與信任關係,那給小孩手機之後,就不容易產生那麼大的衝突,也就不會落入那種糟糕的二選一情況。
但「充分溝通」畢竟是一種相對抽象的概念,所以我們首先需要具體討論,家長在這個階段可以怎麼做。這一篇,我會先從「溝通的準備」開始談起。
避免手機成癮,你必須以身作則
在討論如何與孩童溝通手機使用方式時,家長們需要認知到的一件事情是:手機對生活的傷害與侵蝕,並不只發生在小孩身上。事實上,孩童一開始對生活周遭的各種事物都充滿了興趣,而不會只想盯著手機。一個中小學孩童養成的手機使用習慣,許多都是從學習身邊成年人的使用方式開始。
如果你總是在他面前用手機來打發零碎時間、用手機解決娛樂需求,或者你自己也會不自覺地滑短影音好幾十分鐘,那麼,你不可能期待你家的小孩不依賴手機,你也絕對沒有好理由可以說服他或與他達成共識。
在你與他溝通手機使用方式時,你自己也必須以身作則。當然,就像大人的食量可能比小孩大、大人坐車是全票,小孩坐車是半票,你們的最後安排不用百分之百一致(也包括有時你不得不使用手機回應工作訊息),但那個基本的準則和背後的理由應該要是一致的。
譬如說,「滑短影音對你的思考方式、時間管理都會造成傷害」這一點對成年人和孩童都適用,那麼你們就都應該盡可能少地以之為主要的休閒。又或者,你會希望他不要沒事就拿手機出來滑,你也應該要克制住自己隨時拿起手機的欲望,不能讓他產生那種「你可以,為什麼我不能」的對立與不公平感。
當你自己有能力很好地控制自己使用手機的狀況,你才有底氣告訴他你認為怎麼使用手機比較好,也才有更多有益的經驗能夠在討論中分享給他,並回答他在制定規則過程中提出的種種疑問。
不是管小孩,而是建立一個「家庭使用守則」
就像前面說的,對於使用手機的守則,全家人應該要有一致的理由,但具體的安排則可能因人而異。為了具體說明並共同討論,我們可以在溝通開始時,先區分出三類手機使用:
首先是「工作與工具」,譬如回覆必要的工作訊息、用Google地圖查路線、用記帳軟體紀錄消費等。這類使用方式非常「正當」,但我們依然可以做一些約定:像是「家人聊天時不能回工作訊息」、「每天只有固定時間是家長的工作時間,在那之外手機(及其他設備)要收好」、「記帳完就要收起來,不能趁機開別的app」等。以此來讓使用變得更有意識。
第二種是「娛樂」,譬如說玩手遊、看影片、滑社群網站、看體育與偶像新聞都屬於這類。家人可以共同討論每天花多少時間在這上面是不影響生活的、甚至有助於放鬆的,如果考完試、放假時間是否可以多玩一點?又或者我們可以增加一些額外條件,譬如家人一起使用時可以多用一點,讓使用電子設備娛樂的過程也有機會變成高品質的家庭時光。
第三部分則是「社交需求」,有些時候,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會覺得自己需要透過網路來和朋友聊天,或者孩子可能會想和同學一起玩線上遊戲,以此進入朋友圈,擁有更多共同話題。
或許你已經注意到,這三類用法很多時候不能完全區分開來,譬如說「使用社群軟體」,有可能你一開始是要回覆工作訊息,或者跟特定的人聯絡,但最後卻在上面花了很多不必要的時間;又或者線上遊戲,它有時候不是為了個人的娛樂,而是以此為平台和同儕保持聯繫。
在後續的文章裡面,我們會分別討論這些不同類型的使用可以如何制定使用守則,並說明從理念到具體,「溝通」究竟是在做什麼?但在那之前,我們需要明白的是,在制定這些家庭使用守則的時候,必須要讓小孩感受到,這不是「上對下的規定」,而是全家人都需要遵守的共同守則。
之所以會有這個守則,不是因為大人要管理小孩,而是因為我們希望讓上網設備為家庭生活增添方便,而不是造成問題。且尤其不可缺少的部分是,這個守則一定要有孩子參與共同制定,後續如果要調整,也需要和他一起討論之後做修改。有這樣的平等基礎,那個至關重要的互信關係才能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