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陪伴孩子進入網路世界?(四):溝通不是為了管控,而是協助他學習如何使用〉2025-08-04
在我和朋友討論的過程,我逐漸意識到,我們兩個人對於「溝通」的圖像很可能並不相同。在他聽起來,「溝通」很像是「用各種方法告訴小孩為什麼要按我的方式做」,但這並不是我所說的溝通。
當然,在任何的溝通之前,我們都會有(也應該要有)一個我們認為比較理想的做法。但溝通的目的並不只是讓對方理解我們為什麼想要這麼做,也包括了去傾聽小孩的意見與需求。
以這裡具體的例子來說,我們不只是要向孩子說明為什麼我們需要清楚分別「要用手機做什麼」,為什麼覺得「無節制使用手機會造成負面影響」。也需要聆聽小孩為什麼想要使用手機,是否是因為同儕的關係,還是流行文化帶給他的觀念?又或者他真的有什麼特別想做的事,需要透過手機與網路才能完成?
此外,雖然我們在這裡主要談論的是「關於手機使用的溝通」,但其實溝通必須更廣泛地存在於生活中的各種事情,手機使用只是其中一個例子而已,唯有長期保持溝通習慣,每一個特定的溝通才可能會順暢。而且,即便全家人已經共同制定了一個守則,它也仍然需要在成員產生新的想法或需求時,為所有人保留繼續修改與討論的空間。
不只關於「用多久」,更關於用來做什麼
在和孩童家長討論手機使用的問題時,許多家長的第一反應都是孩子「用太多手機」了。他們希望能夠找到一種方法減低孩子使用手機的時數,也想要知道對老師或專家而言,多長的時間是可以接受的。
然而,雖然「在手機上花了太多時間」這個結果的確是事實,但問題的癥結很多時候並不在於「用多久算是太多」,而是「用手機來做什麼?」以及「什麼情況下會一直使用手機?」。
在前一篇文章裡,我們將使用手機的情況區分為了「工作與工具」、「娛樂」與「社交需求」三種。事實上,「工作與工具」的使用方式不只侷限於成人生活,小孩也可能會有必須使用網路,或者或網路能夠幫助他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情況:
譬如,如果一個小孩正在參與科展、或嘗試寫一份針對某自然或社會現象的報告。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上網是為了查資料,也知道要查什麼資料、去哪裡查。
這時候,除了要避免他用眼過度,所以需要讓他適時休息之外,我們其實不必對他使用網路的時間做限制。如果他沒那麼清楚怎麼查,我們可以在一旁協助,告訴他如何使用關鍵字搜尋、如何用ChatGPT、NotebookLM等AI工具輔助自己查資料與整理資料。
又或者,他想要拍一部影片、錄自己的Podcast、練習寫程式、或用有雲端功能的筆記軟體記錄生活……,在這些情況下,他都是基於明確理由,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才使用網路,我們沒有必要控管他們的網路使用時間。
問題出在缺乏目標,被動接收刺激
另一方面,如果他沒有想清楚自己想做什麼,就是隨手拿起手機,一下滑社群、一下滑短影音、隨手玩自己也並非特別有興趣的免洗手遊。這時候,就算他只玩半小時、十分鐘,這件事情還是一種隱憂。
我的意思並不是孩童不該透過手機獲得娛樂體驗,而是上述的這種用法,他並不是「主動地使用手機完成事情」,而是「被動地接收演算法推給他的資訊」。
如果說他很明確知道自己要玩什麼,譬如說他告訴你「我想要玩《Minecraft》」、「我想要玩寶可夢卡牌」……,只要那個遊戲有一定的品質,且不會直接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讓他遊玩一些電子遊戲作為休閒也不總是壞事。
甚至,這些遊戲有時還能讓他與學校的同儕有更多共同話題、取得「努力就有收穫」的成就感。只要他知道自己在玩什麼,且不會除了遊戲沒有其他興趣與目標,讓他體驗這個時代的科技與文化產物,也是能夠激發想像力的另一種學習管道。
所以,無論是作為工具協助自己發展興趣、專長,或者偶爾用來玩遊戲。關於網路使用的第一個溝通目標,我認為會是:養成孩子思考與表達「自己為什麼/何種情況需要手機(網路)」的習慣與能力。
在他還未擁有自己的個人上網設備之前,我們需要確保的事情是:每一次他說要使用手機或上網時,請他先告訴你他要做什麼、大約會用多久。只要他的要求符合家庭使用上網設備的守則,就能夠把設備暫時交給他。
在這個時期,我們使用的網路設備都應該是家裡的公用電腦、平板或家長的手機。我們可以把這些設備的充電器固定在客廳(或你們家擺放電視的那個房間)的特定位置,規定全家人(當然也包含家長自己)只能在客廳裡使用這些設備。
就像前一篇文章中說的一樣,只要這些守則是合理、公平,且孩子也共同參與制定,他就不會有太大的反彈。至於要不要讓他偶爾耍賴,或者在某些條件下可以多玩一點,就看你們之間的默契而定了。
在接下來的文章裡面,我們會進一步討論另一種更加棘手的使用需求--「人際互動」。思考當孩子認為自己需要用手機回應社交需求--譬如與朋友聊天傳訊、一起玩線上遊戲,並且開始認為「那是他的個人隱私」時,我們可以怎麼和小孩溝通,一起制定方案、確保這些網路互動足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