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好友告訴我她確定要離職了。我們都想把重心放在自己的療癒事業上,做真正熱愛的事。儘管沒有穩定的薪水收入,也不用通勤,經營自己的事業聽起來很美好,但這背後,我們面臨著許多內在的掙扎。
光是服務定價這件事,我們就有各自不同的看法,而這些看法的背後,隱藏的信念更值得探討。朋友的服務內容非常豐富,結合了能量療癒、催眠和藝術療癒等多個層面,我認為她的定價非常合理。然而我的定價策略就很隨興,大致上詢問過ChatGPT,再觀察一些IG同行的定價,取個平均值,由於剛入行,就選了中間偏低的價位。
我目前的服務內容較單純,主要是能量療癒,但會搭配一些原創的靈性/情緒小練習。這些練習雖與傳統諮商手法無關,卻有相似之處。學習過NLP的朋友對我的靈感感到驚訝,因為我從未學習或閱讀過相關書籍。不過,這些練習只是包含在靈氣療癒之內,並非主要服務內容,所以我定價時完全忽略了它們。朋友擔心這是不是因為我自信心不足,才導致定價過於謙遜,她極力說服我重新考慮我的定價策略。
結果,我這個習慣內耗的人,立刻陷入了自我懷疑的惡性循環:
「我在定價時真的是不夠自信嗎?」
「我希望價格親民沒錯,但這是因為我自信心不足嗎?」
「我是否遺漏了什麼線索?自我覺察不夠徹底嗎?」
就在我被這些念頭困住時,一個冷靜的聲音在腦中響起:「你先仔細回想看看定價時的過程。」於是我回想當時,發現我的想法很單純:「我的主要服務是靈氣療癒,這是百分之百能給出的內容。至於額外的靈性小練習,並不是每次都有,因此不包含在定價內。」我並不是因為懷疑自己的能力,至少當初考慮時,我並沒有「我覺得自己很菜、經驗不足」的想法。
為了確認,我向老公尋求了第三人視角。
老公說:「每個人的考量不同,除了自信心和信念,妳和朋友的生活成本也不同。她有房租壓力,如果她住在台北,價格肯定會更高。而妳沒有高生活成本的考量,也不需獨自負擔,所以妳在定價時自然可以純粹從服務內容來考量。」
這件事雖然在我內心掀起了一陣小小的波瀾,但我很感謝這個動盪,因為我發現自己對自信心不足的信念,已經開始有了不同的看法。我漸漸不再輕易相信那些否定自己的念頭,並懂得與它們保持距離。我因此重新審視了目前的服務內容和深度,盤點自己從剛入行到現在的成長,最終得到了一個新的結論:「我的服務現在值得不一樣的價格了。」
我重新整合了所有的靈性/情緒小練習,學習將能量療癒應用在不同層面,並加入牌卡來增加豐富度和深度。這次與信念相關的小動盪,似乎是個必要的發生,讓我不以內耗的方式,更清晰地認識自己。這是一個很棒的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