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個人在職場打滾多年的實證體感,也許你有不同的經驗和想法,歡迎提出分享。

(Copilot 生成圖片)
在台灣,很多人學英文時特別強調發音要「像外國人」。但我常想:這個「像外國人」到底是要像哪一國人?英國人?美國人?如果要像美國人,是要像東岸、西部、中部的口音?還是某個你在影集裡聽到的角色?
一家公司裡,口音形形色色
我在進入職場十多年後,從本土公司轉入外商企業工作。進入管顧業前,待得最久的一家公司,就是大家都很熟知的某瑞典品牌家具公司。
在那裡工作時,我最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就是:
你們公司到底是叫「宜KEA」還是「矮KEA」?
這家公司的「官方語言」是英文,但這個英文,充滿了各種腔調和口音。在那裡十年的經歷,有來自四面八方的外籍同事:英國、瑞典、日本、波蘭、德國、美國、加拿大、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土耳其、荷蘭……;我也經常需要和其他國家分公司的同事討論與進行專案,面對的口音更是百百種。
ㄧ天中可能早上聽到的是英國腔,下午是瑞典腔,傍晚是德國腔。每個人都用自己的腔調說英文,從來沒有人會因為對方的腔調就覺得誰比較「不標準」。
我來自各國的同事,念起品牌名稱時,那個「I」可以念「宜」或「矮」;那個「KE」可能發音「Ki」或「Keh」;而最後的那個「A」,有人念「雅」,也有人念「啊」。你可以自己排列組合出不同的可能性,反正大家都聽得懂,也尊重你的發音,更沒有人會浪費時間去糾正別人。
就連你以為瑞典發音最正統,我不同的瑞典同事竟然也有不同的發音。
剛開始我也很疑惑,但在公司待久了我了解到:我們是為了這個品牌在努力,只在乎你能不能把事情做好;至於你怎麼念它,非常其次。
這家公司就是這麼多元,連品牌名稱的念法也擁抱多元。
口音當然重要——如果你是要當外語新聞主播
我認為,如果你是要當新聞主播、配音員、或是語音導覽的專業人員,那口音的一致性就非常重要。這些角色的工作本身就是「語音的呈現」,需要更精準的語音訓練。
但在大多數職場中,只要夠清晰、不影響對方的理解,口音真的是很枝微末節的事。
溝通能力重於口音,工作能力遠勝腔調
前往經營目標的路徑上,一個人的能力或價值,往往取決於其他更重要的面向。
在工作的溝通情境中,大家在乎的是什麼?是你能不能蒐集資訊、有效溝通、與人合作、解決問題、完成任務。如果你夠專業、有熱忱、有能力,沒有人會因為你的英文腔調,去評定你的合作價值。
真正的英文能力,是你能運用它去連結外界。
所以如果你在工作和生活中需要用英文,請不必太執著於要「像外國人一樣的發音」。你本來就是台灣人,有自己的文化、語感和表達方式。英文是工具,不是身份認證,腔調更不是階級,它只是你語言旅程的一部分。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鼓勵大家更勇敢開口說英文,不要因為自己的口音而羞於表達。語言這件事,跟很多能力一樣:
沒有用,就會沒有用。
你不開口,表達能力無法進步;你不說話,別人聽不見你;你不表達,世界無法理解你。
口音不是障礙,沉默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