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今次座談會上,來自日本、中國、韓國和台灣的年輕人分享了他們為何「不想要」孩子的真實想法。透過他們的心聲,我們可以看到這不僅僅是經濟問題,還涉及職業生涯、自由、自我實現以及對未來的擔憂等多層次因素的交織。
1. 「不想被束縛」:追求職業和個人自由的一代
最強烈的聲音是「不想放棄自己的職業生涯」「對自己來說是一種束縛」。特別是女性們表達了懷孕、生產會在職業道路上造成巨大空白的擔憂,她們不願離開管理職等職位。
* 想與伴侶自由地旅行,想要平日的時間屬於自己,一想到有孩子的生活就感到「不想要」。
* 男性方面則表示,不想讓深愛的伴侶經歷「冒著生命危險、痛苦的體驗」。儘管現代醫學已經進步,生產仍伴隨風險,不願讓重要的人處於危險之中。
抗拒「個人特質」的消失:
* 孩子出生後,周圍人開始稱呼你為「某某的媽媽」,自己的名字和個性似乎「消失了」,這種感覺令人感到寂寞和抗拒。孩子雖然可愛,但總有種自我正在消失的悲傷感覺。
2. 「不想讓孩子捲入」:責任之重與對未來的不安
經濟負擔當然是一方面,但「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的責任之重,以及不想讓孩子捲入「艱辛的世界」的深層思考也佔據了年輕人的心。
難以想像的育兒費用:
* 在中國,補習班、鋼琴、芭蕾等培養孩子興趣的支出非常高昂,經濟上感到吃力。
* 在日本的生產育兒費用比台灣高出3-4倍以上,這也是猶豫生育的原因之一。(注:現在日本対生産時的費用有作大幅度的政府補助政策)
家庭支援不足:
* 特別對住在日本的外國人來說,沒有像母國(例如台灣)那樣的環境,兄弟姐妹有孩子時,週末父母會自動照顧孩子,這成為一個很大的障礙。
「能否培養成優秀成人」的壓力:
* 「如果孩子成為罪犯怎麼辦」這樣極端的擔憂,或「沒有信心成為好父母」的聲音也很常見。考慮到這些,有人得出「不生育可能是對那個孩子最好的選擇」這樣的極端結論。
* 這可能源於東亞國家(日本、中國、韓國、台灣)共同的「認真且深思熟慮」的民族性。他們更容易感受到養育孩子的壓力。
「是否是父母的自私?」的質疑:
* 「想要留下基因」這樣的父母願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否是一種「自私」的自我批判視角也存在。
3. 「風險規避」的現代社會與媒體的影響
今天年輕人避免生育的背景不僅僅是個人內心因素,全球社會變化和媒體的影響也有很大關係。
歷史性不確定性的增加:
* 雷曼危機或新冠疫情等「百年一遇的危機」頻繁發生的現代,世界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
* 因此,年輕一代強烈傾向於盡量不冒「不知道會發生什麼」的風險。年輕人選擇借記卡而非信用卡的增加,也反映了他們想避免「下個月付款的風險」的心理。
各國就業環境的差異:
* 日本以「JTC(日本傳統企業)」為代表的年功序列制度,不容易被解僱,被評價為「還是很溫柔的」。
* 然而,在中國,「35歲是最危險的時期」,即使高薪也可能輸給年輕人而被解僱,是「追求穩定」的社會。
* 韓國一流企業(如三星)中,40多歲的員工被邊緣化實際上被解僱的情況也不少見。
* 相比之下,台灣對不當解僱會諮詢律師,保留證據「戰鬥」的意識非常高,傾向於保護自己的權利。此外,業績主義強烈,年輕人也有機會獲得高收入。
媒體造成的「悲觀心態」:
* 日本媒體對國家經濟的報導往往非常悲觀,這可能影響了全國人民的負面心態,阻礙了積極的投資和行動。
* 相比之下,韓國媒體傾向於盡量樂觀報導。媒體的報導態度對國民如何看待自己的經濟狀況和國家未來有很大影響。
社會「質疑」產生的抗拒感:
* 「為什麼不結婚?」「為什麼不生孩子?」這樣的社會質疑,或「咄咄逼人的社會」本身,可能產生了年輕人「不結婚/不生育」的抗拒感。
* 相反,如果社會氛圍更自由、不那麼強制,例如「沒關係,你是否生育與這個社會無關」「隨你便」,年輕人可能會在自己喜歡的時機更自然地考慮結婚和育兒。
總結:複雜時代的育兒觀
現代年輕人對生育持消極態度,並非出於單一原因。個人職業和自由的追求、對伴侶的深切關懷、育兒的經濟和精神負擔,以及高度不確定的社會和媒體影響等因素複雜交織,這在東亞各國普遍表現為出生率下降。
這次座談會到的最後心得是:
「作為國家,作為企業,感覺得到了一些啟示。」這表明,面對出生率下降這一複雜挑戰,整個社會需要作更多角度的制度來應對。而不是現代年輕人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