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閱讀,越毒:別讓閱讀變成另一種壓力
在當今的教育環境中,我們常聽到閱讀的動機主要來自於「求知」與「樂趣」。然而,在學校課程中,求知的閱讀時間往往多於個人樂趣的閱讀。所以,個人樂趣的閱讀常被視為引導孩子進入閱讀的「動機」,而非主要的發展活動。
這種情況的背後,或許是因為閱讀樂趣的養成往往難 以用具體的KPI來衡量。許多老師和家長因此開始以「我的孩子讀了OOO」或「我的孩子每天看一本書」來安慰自己,卻忽視了閱讀所帶來的真正樂趣。
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學習單和心得感想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這些做法雖然滿足了家長對孩子閱讀的期待,但卻未必能真正提高孩子的閱讀興趣;或者一波波地頒發閱讀量高達兩三百冊的「閱讀小博士」證書。這些行為可能使孩子的閱讀樂趣在操之過急與表面的廣泛閱讀中被迫放棄。
因此,我們應該更加重視陪伴孩子認真「享受」一本書的過程。在享受完一本書後,家長不應該急於問:「從這個故事學到什麼?」而是應該詢問:「還想再聽嗎?」這樣的提問能夠鼓勵孩子持續探索閱讀的樂趣。
閱讀是學習的一把鑰匙,讓孩子獲得閱讀的素養,得到更多元化的樂趣,是無可厚非的,然而就閱讀的本身而言,必不盡然要把閱讀完全等同於學習。有人將閱讀視為送給孩子最好的「習慣」或「樂趣」,與學習無關,也許是另外一種陪伴或鼓勵閱讀的態度。
面對孩子閱讀時,心中出現焦慮「我天天陪他看書,但他就是不喜歡?」這時,我們需要反思:「確定我只是陪他看書嗎?」過度強調閱讀的行為,反而會讓閱讀變得更具壓力,損害孩子的閱讀興趣。
促進孩子閱讀時,將享受和樂趣視為主體,而非僅僅追求表面的閱讀量或學習成效。真正培養孩子對閱讀的熱愛,讓他們在書本的世界中找到無窮的樂趣和啟發。
過份的強調閱讀,只是讓閱讀越毒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