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故事裡的心理學》一篇關於「地海巫師」的文本解析,作者鐘穎在描述陰影時寫道:「那些我們身上沒有的東西不會困擾我們。
」喜歡到這句話幾乎每年都要出現在我的文章裡(笑)。
我將之口語化成自己適用的版本:「我們不會看見自己身上沒有的東西。
」好於日常生活中,用來警覺自己的負面感受,試圖找出難以被表意識覺知的角落。這裡不是指負面感受是不好的、不對的,要像貓抓老鼠一樣守在洞口 debug。相反地,每當我發現「原來我在意這個啊?」、「原來我想要那個啊?」自我認知就彷彿撿拾拼圖一樣,能更加完整。
💡給第一次路過的讀者:這裡分享生活中的反思,捕捉稍縱即逝的覺察時刻。
於我而言,理解自己「怎麼了」是非常有趣的事情。每當出現不舒服的情緒,一時又難以用邏輯想通,「我們不會看見自己沒有的東西」便成了我看清內心勾掛之物的探照燈。
我們不會看見自己身上沒有的東西
這裡的「東西」我想成是念頭,不是具體的物品。
舉例:A 君碎念 B君就是懶惰,不想清理才故意裝作沒看到髒兮兮的地板。
我們暫且不論 B 君出於什麼原因沒清地板,畢竟目前為止都是 A 君的想法嘛。A 君先是肉眼看見沒被清理的地板,之後在內心浮現「懶惰不想清理、故意裝沒看到」等念頭。此時,這一幀生活情境就像是鏡子,照出了 A 君內心的想法。
A 君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可能是與 B 君相處後習得的經驗,也可能只是個人生命習得的經驗,但這些都不重要。總的來說,A 君在髒地板的情境上,投射了自己所擁有的念頭。當他為 B 君譜出符合邏輯的猜測,不論是否精準,他都是從自己的念頭中拾起相對應的判斷。如果內心沒有這些念頭,自然投射不出「懶惰、故意」等視角。
等等,知道這些有什麼好處嗎?
我可以在不開心的時候,意識到自己可能是預設或投射內心的想法在對方身上。頭腦的念頭千迴百轉,一不留神就會被自動化的反應牽著鼻子走,如果是帶著善意投射倒還輕鬆自在,別人的惡意也看不出來;但要是滿腹怨念的投射,則會看不清現實,情緒時常去找不痛快。
當然如果能跳脫善意與惡意的二元性,心靜,內心自然沒有什麼念頭,也不會投射出讓自己感到困擾的詮釋了(笑)。但我就是一介凡人吶,理解自己的多樣性還是會感到開心。
看不順眼的地方,有著不被允許的自己
一開始,「不會看見自己沒有的東西」這個提醒很好用。
我的自我覺察之路有如神助,時常出現「發現自己有這個念頭了!捕捉到自己的情緒反應了!」直到一次怎麼套用都不通順,還試著比對靈性一點的說法——外境是內在的投射,也遲遲無法讓懸著的奇怪感受落地。
我意識到,這整個概念不只是照鏡子般直觀,不是我在對方身上看到一個特質,就代表我內心也有相對應的特質這麼簡單(雖然這也是一個面向)。
舉例:A 君發現自己在 B 君身上看到了「懶惰、故意裝沒看到」,他覺察到自己內心原來有這樣的念頭。如果以直觀思考,A 君可能會開始研究自己是不是也是個懶惰、故意裝沒看到麻煩的人?
他可能本身就是個懶惰又故意裝沒看到的人,所以他看得懂 B 君的行為模式。但是他也可能是個勤快的人,他不會裝沒看到地上的髒污,但內心卻還是「看見/困擾於」B 君有這樣的行為模式。這下 A 君看見/困擾於自己身上沒有的東西了,亦是我無法套用的狀況。
「自己身上沒有,卻看見的東西?」
我知道八成是我誤讀了內容,卻好一陣子都找不出頭緒。幸運的是,一次與伴侶討論朋友的職場狀況,我無意間脫口而出:「他應該只是不允許自己為了升遷迎合別人吧?」頃刻之間,我恍然大悟。
「不允許自己成為某個模樣」的念頭本身,即是一種對內在擁有其物的「看見」。意即內在有相對應的念頭,才能主動判斷要或不要,沒想過的事,壓根不會意識到要做或不做、允許或不允許、成為或不成為。帶回 A 君的例子,他知道自己不會懶惰或故意裝沒看到髒地板,卻對懶惰的 B 君感到不耐煩,或許是因為 A 君不允許自己以懶惰的方式面對髒地板。
原來表意識上的允許或不允許、應該或不應該,都是內在(或潛意識)已經看見,能牽動情緒的「身上有的東西」。
小結
之後我在鄧惠文精神科醫師的線上課程《日常的榮格心理學》,重新理解關於「陰影」的心理哲學。在意識之光照得到的層面,有我們為了符合期待所戴上的人格面具,相對之下,我們會將不想成為的部分壓抑下來,那個地方不被光照,成為了陰影。
那些我們覺得討厭的人、看不順眼的地方,有著不被允許的自己。我們不想成為的樣子,被塞進了意識難以感知的陰暗處,像是受藏匿的野獸,伺機成為情緒反撲。榮格說:「那些被我們在前門拒絕的,會溜到後院來找我們。」
但是說真的,日子過得好好的,知道這些不是自找麻煩嗎?我的感觸是,如果看到 B 君懶得打掃又想裝沒事,我們會像 A 君一樣氣噗噗的話,那麼理解自己內在發生什麼事,或許能夠減少內耗吶?
自我覺察的方式很多,理解陰影的概念也是一種。從「那些我們身上沒有的東西不會困擾我們」或是「我們不會看見自己身上沒有的東西」,關照自己內在有些什麼,試著溫柔理解自己的不適,不失為一種自我探索的樂趣,說不定關係中的矛盾也能迎刃而解(笑)。
最後想問,你曾發現自己的陰影嗎?
你有過討厭的人或遇過感受不佳的情境嗎?
歡迎留言與我分享💓
祝福路過的每一個存在:)
相關內容(伯樂專屬)
一個喜歡對話與提問的閒人
強留住生命裡的呢喃
👉🏻 喜歡文章歡迎按【愛心】❤️
👉🏻 持續來點靈感按【追蹤】✅
👉🏻 為閒人加油【成為伯樂】👼🏻
每個慷慨的行動,都是我持續前行的燃料🚀🌟 閱讀更多相關內容
👉🏻
〈
覺察手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