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一名全職家庭主婦,那些年我的世界彷彿被無形地框限。如同 Eddie 一般,我感覺自己「一無所有」——沒有工作履歷,沒有被社會認可的專長,甚至連福利身分或屬於自己的存款都顯得遙不可及。
**圖書館,成了我靈魂唯一的避難所。**
在那安靜的空間裡,我汲取文字的養分——從《紅樓夢》的繁華與蒼涼,《西廂記》的纏綿,唐詩宋詞元曲的韻致,到張愛玲的冷冽、傑克倫敦的野性、卡夫卡的荒誕,《異鄉人》的疏離,《刺鵰》的史詩之痛…… 書頁翻飛間,閱讀與學習,暫時為我無處安放的焦慮鑿開了一個透氣的窗口。儘管,在那當下,這一切努力彷彿徒勞,看不見任何實質的用途。
第一次聽見「女性貧窮化」,在「女性社會工作」的課堂上。
**這五個字,清晰地撞進心裡,它不是遙遠的文學隱喻,而是一個無比真實的社會現實——** 它揭示了一個殘酷的趨勢:女性,特別是邁入中高齡、長期肩負照顧責任、或因單親、離婚而失去依靠的女性,更容易跌入貧窮的深淵,且翻身之路荊棘密布。
**系統性的知識,像一束光,照亮了我身處的迷霧。**
我開始理解,那種無立錐之地的相對剝奪,並非我個人的怠惰或命運,也不是我身邊的人故意對我苛刻,而是深植於社會文化與制度的縫隙。這個龐大的體系遺漏了許多人,女性,只是其中一個顯著的群體。
完成學業的歷程,是自我重建的起點。
**專業知識,成了任何人都無法奪走的內在資產。**
它不僅為我帶來了穩定的工作與收入,更在歲月的淬鍊中,一點一滴澆灌出我在職場上昂然站立的底氣。
**回首來時路,這不僅僅是「二度就業」的成功,更是一條以柔軟包裹倔強的「反擊」之路。**
**我拒絕服從婚姻、家庭或社會角色對女性的設定,選擇聽從靈魂的聲音,離開讓我憂鬱的桎梏,摸索著前行。** 曾經在低谷中被善意接住的經驗,點燃了我內在的火種——我選擇投身助人的志業。那些在圖書館裡拼命補償年少失學而囫圇吞下的書頁,竟在日後化為利器,支撐我考取證照、完成學業,並成為助人旅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石。
我並非完美的心理師或社工,
但我願以這份走過幽谷的理解與力量,
**在這個世界的一隅,為那些同樣曾被壓抑、被輕忽的聲音與靈魂,**
**點一盞燈,陪伴他們,尋找並穩穩站立於那片真正屬於自己的土地之上。**
**這,便是我對這個世界,最溫柔也最堅定的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