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常常突然想做一件事,結果要嘛一股腦地埋頭,要嘛有規劃,但常常把自己逼太緊,例如:我每天都要背40個單字、寫一回考古題和檢討、練習聽力⋯結果一些計劃或自己怠慢而沒有如期完成,最後啥也沒做成,甚至覺得自己一事無成,然後就這樣惡性循環。
其實上面講的就是之前的我,一開始都很有幹勁,但因為一點突發狀況而導致事情沒完成,我甚至會覺得自己沒用(當然現在不會了),經過一番檢討歸納出了幾點,其實問題在於「把自己逼太緊」跟「進度缺乏彈性」
這些是我目前持續在做的事:- 健身:每週兩次教練課
- 慢跑:每週15公里
- 學日文:每週兩堂家教
- 寫文章:每天1500字
我能夠每天而且持續到現在(到現在打這篇文章已經維持了9個月)是因為1.我很清楚,人都有惰性,如果把自己逼太緊就容易想逃避,光靠意志力撐是沒用的,所以在規劃進度時一定要有喘息時間。2.意外之所以叫意外,就是因為它來的突然又不可控,所以你都要必須有所彈性,那這就跟不把時間卡太死有關。3.一定嚴格執行,不能給自己理由說「今天心情不好不行讀書」、「朋友找我吃飯,晚點再來補進度好了」等等。4.建立良性循環,適當的獎勵可以讓人更有動力繼續下去。
人都有惰性
如果你扣掉上學或工作的時間、睡覺的時間,再把吃飯、洗澡等等瑣碎的事扣一扣,這樣還有多少時間可以支配,例如我下午一點半要出門工作,晚上九點回家,那我的可支配時間就是早上八點到中午十二點(民以食為天,肯定要吃飯的)和晚上十點到十二點,我的某一天就會是八點寫文章和喝咖啡、九點上教練課、十點回家休息一下(做什麼都行)、十點半到十二點複習日文和做練習、晚上就看課外書或和家人追劇放鬆。
你會發現事情好像不多,而且時間也不太長,因為我知道我很容易給自己藉口偷懶,現在我會告訴自己「就一堂課,上完就休息」「就1500字,寫完就又完成一件事了」小目標的完成讓我更有動力繼續完成下一個。
意外不意外
突然要開會、突然家裡有急事、突然⋯⋯各種突然,如果意外今天決定要來,防不勝防,我們能做的就是:一、不要行程排太滿,你有三小時可支配時間,三小時都塞滿滿,可想而知的是你不但會累死,而且不夠彈性。二、今天沒做的,明天一定補上!例如今天要在戶外練跑,結果下雨,那好吧!但明天晴天的話,務必補上。
一一擊破
有的人寫目標,但就只是寫而已,覺得「哇!看起來好多事,這天一定會很充實」解果要嘛沒做、要嘛做其中一兩樣,那還不如不要浪費紙和墨水。目標不用多,我每天主要就給自己三個必須一定要做的三個目標,然後一個一個完成,剩下的時間可以自由運用,也可以繼續做其他任務,例如有時我文章寫完1500字還想繼續寫,就會用剩下的自由時間來做,不會耽誤其他目標,又能開心做自己想做的事。
良性循環
每週我都會檢視一下自己有沒有確實完成每天的目標,有的話就會獎勵自己,可能看個電影或吃很想吃的餐廳。或者,給自己訂一個目標,如果達到就可以⋯⋯。例如我告訴自己如果考過日檢就可以去日本,中間就算朋友找,我也會拒絕,自己答應自己的事就要做到,不然大腦會認為獎賞這麼好得到,還努力幹嘛?像我一個朋友,他很想去遊學,但這是一筆開銷之外,做文化交流好歹要會基本的英文吧,於是他就跟自己約定:如果半年後英文檢定考到xxx,那就報名去遊學。這也是很好的激勵和良性循環呀!
真的想耍廢怎麼辦?
有部劇真的很好看,真的管不住自己怎麼辦?其實有的事情可以一起做,例如我會邊慢跑邊看劇,跑完剛好看完一集,還想再看一集呢?先問自己能不能再跑一集,不然就休息、打掃的時候我也會邊聽podcast或聽線上課程當複習、搭車的時候背日文單字。可以一起做的事就一起做吧,一箭雙鵰不好嗎?
總結一下,在定計劃時,應該把想做的事先拆解一下,然後再依照自己的節奏安排,有的人可能覺得三件事太少可以再多點,但重點是要能完成。再來就是按部就班的一一擊破,有未完成的,隔天一定補上。適當的目標獎勵可以達成良性循環。以上分享給有跟以前的我有相同困擾的人,希望對你有幫助。